打印页面

首页 > 金融财经新闻国际财经 谁来抚慰城市的伤痛

谁来抚慰城市的伤痛

宋万幸 马清漪

近日,载之于报端的两则信息吸引了我的目光:其一,湖南省衡阳市北宋著名的哲学家、被奉为理学开山鼻祖、以“出淤泥而不染”气节闻名于世、《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故址爱莲堂,在文物专家的不懈抗争和周氏族人的努力呐喊下,落得个“择地重建”的结局,也算是终于逃脱了因城市开发而被彻底拆除的厄运;其二,在南阳市,据传秦始皇设郡县以来留下的唯一一座知府衙门照壁被毁,老城伤筋动骨,古城墙消失,曾因辅佐秦穆公成就秦国霸业的百里溪墓地被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无从查考。这两则信息让我看到的是愤恨无奈和城市地气尽失、文脉断裂的惨剧与伤痛,顿时刺激了我的眼球,也不知刺痛了多少人的心灵。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绵延五千年的多元文化,许多城市的兴起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由此形成了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显示出不同特色的城市风韵。

       然而,一些地方受经济效益和商业开发的双重驱动,追求所谓的显赫政绩,还有一些城市为了求新、求大、求宽、求阔,美其名曰与世界接轨,急于趋赶国际潮流,于是对城市特点历史不加研究,对城市文化不加探讨,对城市精华不加珍惜,盲目膨胀扩张城市的规模,不惜以改造老城为借口,拆字当头,大刀阔斧,对城市的旧街老巷开膛破肚,但见推土机轰鸣过后、挖掘机横扫之处,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荡然无存,历史文化古迹被破坏殆尽,城市的历史原貌已无处找寻,历史记忆被尽情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林立、阔大广场遍布的城市格局。

       文物古迹是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的特有符号和标签,历史文化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历史文物的无法复制。因此,如果将这些文物古迹损毁殆尽,无异于数典忘祖,那么百年之后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还怎么向我们的子孙后代交代?看来,抚慰诸如此类城市的文化伤痛,只有靠我们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永居栖息的精神家园。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2/1304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