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财经新闻国际财经 从“物价冲击波”看宏观调控走向
从“物价冲击波”看宏观调控走向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雷敏 王培伟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创新高,生活必需品价格逐月攀升,相关调控措施密集出台……在中国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的关键时期,一轮“物价冲击波”悄然而至。
波澜既起,如何应对,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从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期,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而随着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在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寻求持续平衡将成为明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管理通胀预期:明年宏观调控重中之重
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开始出现较快上涨,CPI涨幅已触及3%左右的“警戒线”。
“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但现在看来,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一些。”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说,“我们密切关注物价形势的变化,估计今年总的物价情形会比3%稍微高一点。”
针对这些情况,中央果断出台一系列旨在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其密集程度为近年来所少有。
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力调控措施,使不少人对如何管理通胀预期给予空前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调控更趋灵活性
分析这一轮“物价冲击波”,既有灾害天气等临时性因素,也有农产品成本和需求上升等必然趋势;既有国际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外部影响,也有我国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给物价上涨造成的压力。
“各种商品价格‘按下葫芦浮起瓢’似地轮番上涨,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流动性过剩。”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无论是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还是出于防通胀的需要,货币政策都需要适度调整和转变。”中央财经大学金
事实上,近一个多月来,央行已连续采取加息、全面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收紧型货币政策。
驾驭多难挑战:在“防通胀”与“保增长、调结构”间寻求持续平衡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高达11.9%,之后虽然逐季回落,但前三季度增速仍然超过10%。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字,中国经济今年有可能增长9.5%。
在经济学上,“防通胀”往往代表着经济收缩期的调控方向。那么,在应对“物价冲击波”过程中,中国经济是否会减慢增长速度呢?
“明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但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认为,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会有一些新的重大项目上马,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同时出口也将在绝对量上保持增长趋势。
但陈昌盛也承认,通过总量政策调节经济会面临一定困难,预计明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的数据可能会比较难看。
展望未来,提高利率有可能给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造成的困难,银行贷款减少可能会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行政干预市场价格可能造成的供给相应减少,等等,也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专家普遍认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既要控制物价持续上涨逐渐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势头,又要防止货币、信贷、投资和工业下降过快引发经济衰退,还不能放松经济结构调整这件大事。在三者间寻找持续平衡,是重点,也是难点。
“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指出,明年的宏观调控,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切实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lidong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2/1306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