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论文 做好县级电台民生新闻报道的思考

做好县级电台民生新闻报道的思考

刘军平

民生新闻关注人民,关注生活,就是侧重于展示平凡生活,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反映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为百姓提供信息和服务,努力在普通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境遇中挖掘新闻性和趣味性,反映当前普遍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目前,众多电台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骄人的业绩,深受广大听众的青睐。作为县级电台,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满怀深情,用人文精神关心民生。民生的情怀,民生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一味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如果我们的报道完全定位在这样的市民化视角下,只会带来民生新闻的碎片化和边缘化。央视的《新闻调查》可以成为民生新闻的学习对象。同样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题材,《新闻调查》做了两期一共两个小时的“网瘾少年”专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影响、教育背景等几个因素分析网瘾形成的原因,对于采访对象——网瘾少年,记者请心理学家帮助他们摆脱网瘾,同时教育家长纠正对孩子的培养方式,记者一直在旁客观记录。后续的追踪报道中,少年一个个走出深渊,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回溯起来,网瘾少年这个现象由来已久,但许多报道都是浅尝辄止,仅仅对网瘾引起的后果感兴趣:“彻夜不归”已经不算什么,要跟人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才是好新闻。有些地方的民生新闻把事件打造成少年轻狂、沉迷网络不可自拔的悲剧,“猝死网吧”、“偷窃伤人”等词汇不绝于耳。我们不能遗忘民生新闻真正的精神内核——“人文关怀”,要从心里真正关心普通百姓,从多角度关心、关注、关爱他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声音,帮助解决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民生新闻反思和总结的地方。

二、深入挖掘,从与人们利益息息相关的角度入手进行报道。民生新闻应该避免居高临下地说教、呆板空洞地解读,而应从微观入手。许多记者在采访民生新闻时,往往不能扑下身子来深入一线,由于缺乏与采访对象的深入沟通和交流,群众的冷暖疾苦看不清、摸不透,因此,在民生新闻的写作上,缺乏真实性、现场性,板着面孔主观臆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方面,往往以专家学者的角度和权威的姿态来诠释,以话语的霸权对听众进行强行灌输,根本不理睬普通老百姓听懂听不懂,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这种民生新闻忽略了民生新闻“眼睛向下”的民生本质,从而削弱了民生新闻的宣传效果,导致老百姓不想听、不爱听。民生新闻更注重的应是“民生”的内涵,注重报道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入挖掘他们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渴望什么、希望政府为他们做什么、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基层执行得怎么样、有没有给老百姓带来预想的效果。民生新闻是报道视角、报道手法上、新闻的价值取向上的民生化,而不是表面上的所谓的“民生”形式。

三、创新形式,采编听众喜闻乐“听”的民生新闻。新闻的内容是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好的形式会使平淡的内容陡然增色;反之,没有好的、新的、听众喜欢的形式,再好的内容在传播中都会打折扣。因此,要不断创新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好各种形式与技术,不断强化民生新闻的即时性与可听性,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从而不断增强民生新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一些听众比较关心、关注的政策、法规等新闻报道中,切忌读条文,要通过喜闻乐“听”的形式反映出来,并辅之以记者现场报道和与通讯员连线相结合的形式,尽可能多地采用追踪报道、“与当事人同行”、“与事件同行”等“介入式”新闻传播样式。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特色和优势,又让听众觉得广播可亲,是他们自己的广播,大大缩短了广播与听众的距离,也能打响记者和节目牌子,提高节目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可谓一举三得。同时,还要建立规章和考核制度,促使记者、编辑更新民生新闻采编理念,建立“民生新闻联络网”,始终密切地聚焦人民群众,使民生新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作者单位:西平县人民广播电台)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23/2034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