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论文 小议农村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小议农村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高海燕

   

 

  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勤工俭学制度体系,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勤工俭学的开展更加需要一些指导和探讨。为此,笔者就有关农村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及勤工俭学基地建设谈些的看法与读者共勉。

    勤工俭学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历来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小学勤工俭学活动尚未科学、规范化,在工作中实际开展尚有不足,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建立一套科学的勤工俭学制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国家三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笔者根据近几年从事农村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实践,就农村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几个实施原则略作探讨。

    一、育人功能为主,双重效益并重

    勤工俭学具有双重效益,即有育人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以往的活动中,由于指导上的偏差或认识上的模糊,对于发挥勤工俭学在学校教育的作用上出现了许多实际中的失误,要么只管盲目地搞,根据上级的要求,不切合实际,结果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既无经济效益也不能发挥育人的功能;要么极力追求经济效益,怎么赚钱怎么搞,结果钱是赚了一些,但是却将育人的功能置之脑后,甚至与育人功能相背。比如,有的学校小学生出现偷盗嫌疑,有些学校以勤工俭学为名变相收费,这样的勤工俭学得不偿失,所以笔者认为要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以育人功能为主,失去育人功能的勤工俭学不如不搞。当然,在这一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收益,实际上这两方面也是统一的。如果我们搞勤工俭学,没有计划,没有合适的经营,一塌糊涂,总是没有经济效益,甚至是赔本,那它的育人功能也好不到哪里去。

    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是我们走出谜团和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勤工俭学尽可能增加学校收入,但不能拿收入的多少衡量勤工俭学的成绩;要积极学习借鉴外校有益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要多形式、多项目地开展勤工俭学,但不能搞形式,耍花架子。我们的原则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适宜搞什么,选择项目,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二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我们的学生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要全面考虑什么项目能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双重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素质。

    三、搞好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上级对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比较重视,但是多年来无论是育人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发挥得不够理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靠种地成不了什么气候,有人认为这里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经常参加农业劳动,种田对他们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这些认识当然都是片面的,通过多年来基地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对“意见”精神的认识,笔者觉得搞好基地建设大有文章可做。

    一是立足于把育人效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不能光看经济效益。我曾在基地育苗,种植果树,指导教师领着学生在基地实习劳动,将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效果相当不错。

    二是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这样既能避免单纯种植传统作物使学生感觉乏味,还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发挥“主人翁”意识,培养孩子勤劳意识,节约意识,爱护校园意识、爱惜劳动成果意识。每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做引导,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最后一点,还要加强管理。勤工俭学基地设施要有专人负责,精心筹划。没有这一点,一切都将落空。

(作者单位:驿城区胡庙乡岳楼小学)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23/2035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