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论文 化学教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张红春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要转变为“素质教育”,化学教学除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领会大纲精神,钻研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确立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功能
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应改变,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复习三大气体(H2、O2、CO2)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气体的性质、制法、用途上提出一个简答题:怎样鉴别三个集气瓶中H2、O2、CO2?此时,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回答。如答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人各集气瓶中,燃烧起来的为H2,燃烧更旺的是O2,熄灭的是CO2;如答用澄清石灰水或用紫色的石蕊鉴别出CO2,再用燃着的木条鉴别H2、和O2;还可答先用灼热的CuO鉴别H2,再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和CO2等。在让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最简便的鉴别方法是第一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如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原理:C02+Ca(OH)2=CaC03+H20学生只习惯于检验CO2的存在,教师可将多个知识点串联变换:(1)为了使石灰浆刚粉刷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 (2)实验室如何存放Ca(0H)2、NaOH、KOH等常见的碱?(与药品存放联系) (3)在CO中混有CO2,如何除去CO2?(与除杂质联系)
通过“一题多变的方法”,可使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有更全面的理解,把学生的认识引入深化。当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课堂教学将会事倍功半。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优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纠正那种“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背实验”的错误做法。
例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课前可预先将镁片、锌片、铁片分别剪成元素的符号“Mg、Zn、Fe”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三种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同时还可以比较酸与三种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锌介于镁与铁之间,这样演示实验现象直观,可见度大,效果好。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氢气常用锌与稀硫酸的反应,为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答案。(锌与稀硫酸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氢气。)接着启发学生由实验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可设问金属表面产生的气泡是氢气吗?如何鉴定?让学生积极联想前面已学过的氢气的性质,通过点燃气体,若发生淡蓝色火焰,并产生水珠证明是氢气。教师演示蒸发小烧杯中的溶液,让学生观察留下的白色物质,告诉学生白色物质是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的硫酸锌。此时,提出思考题:(1)上面出现的这些物质各属哪类物质?(单质或化合物)(2)三个反应有哪些相同点?让学生积极思维形成置换反应的概念,师生共同分析置换反应的特点,并联系已学过的分解反应、化合反应进行比较,加深对这三种反应类型的理解。 (作者单位:驻马店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23/2035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