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论文 文言文断句技巧解析

文言文断句技巧解析

李继新

文言文的断句叫“句读”,“读”指句子中间的合理停顿,“句”指一句话终结的停顿。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的基本要求,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为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我们就断句标点的原则和误区解析断句的技巧。

一、断句标点的原则、步骤

给文言文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1)符合原文文意;(2)符合文言文的语言实际;(3)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断句标点可分四步走:

1.通览全文,弄懂大意。

2.由粗到细,循序渐进。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反复咏诵,检查修正。

二、断句标点的常见误区

1.不懂词义

即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

错误断句因不明“与”的含义。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

2.不明语法

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后一句的主语。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的人称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应该这样标点: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不知名、物、规章制度等

4: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正确标点应是: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正确地标点文言文,是一件比较复杂、细致的工作。为避免标点错误,我们除了注意以上几点外,还应多做断句练习。如果能背诵一些文言文,又做过一些断句练习,就可以形成一种语感。断完句之后,多诵读几遍,就能判断正误。(作者单位:驻马店高级中学)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23/2035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