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论文 浅谈从记者到节目主持人的转型

浅谈从记者到节目主持人的转型

潘晓亚

       节目主持人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广播电视传播中迅速崛起的媒介人物。一讲到名主持人,我们的脑海里会马上出现赵忠祥、白岩松、吴晓莉、崔永元……但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许在各个国家媒体圈里都没有一个模式化的固定答案,许多媒体业内人士还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

       在美国,三大广播网也曾一度把娱乐界里当红的明星、影星、模特作为节目主持人搬上荧屏,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直到长相并不漂亮的芭芭拉所主持的《今天》节目占据三大电视网新闻节目收视率之首位时,人们才渐渐明白,观众所需要的并不是漂亮的外表,时尚的笑脸,而是要有更深的内涵存在。芭芭拉本人也曾阐述过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源于生活,学会采访,善于提问。

       可以说,活跃在世界新闻舞台的许多名主持人,无一不具有记者的经历和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名记者——主持——名主持的模型,也即是记者型主持人已备受传媒业界推崇。目前我国新闻类主持人的发展,也在走相同的路线。水均益、敬一丹、白岩松等这些国内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或是在采访一线摸爬滚打多年,具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人生阅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栏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记者型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把握,对时局的洞察和对节目的驾驭。

       从记者到节目主持人有利的地方是,丰富的记者阅历、良好的记者素质和高度的新闻敏感是其他职业不能相比的。然而节目主持人毕竟不是记者,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灵魂,他不仅要发现话题,而且要与受众有所交流,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驾驭节目的能力。从这两年的实践中,我认为,要从新闻记者转型为节目主持人,还要过好以下几关。

       一、自我调整,角色转换

       记者的工作以发现新闻线索和采访为主,但主持人的工作主要是节目的组织和与受众的交流。另外,作为节目的“主导”,主持人应适时地注入自己的审美思想。要做到这些,主持人就必须进行自我调整,从有个性的记者转变成为与节目风格相统一、善于与受众沟通的节目主持人。

       二、学说话

       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主持人陈鲁豫就以优秀的“说话”能力开创了全新的“说新闻”风格。新闻要讲得活,讲得好听,主讲者必须要对新闻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如陈鲁豫般,用自己的语言将各份报纸的头条讲得流畅如自己所采写的新闻。所以,学说话基础在于平时的积累,但主持人的“说话”又比记者的“交谈”要求更高,所以,从记者到主持人,不妨更深入地发掘自己的表演欲,成为各种场合的主讲者。

       三、学提问

       提问本属于采访技巧的范畴,对于记者而言,提问是挖掘捕捉新闻的本领,反映了记者的深厚功力。而对于从记者转型而来的主持人来说,向采访对象或访谈对象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从哪个角度来问,都是有讲究的。

    首先,节目是一个有时间长度、有节奏的整体,主持人的提问不能象记者那样咄咄逼人,锋芒毕露。有技巧的主持人通常会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渐入佳境后再提出一些受众关心或对方有切肤之感的问题让对方论述。

       其次,要通过提问调动对方的情绪,让他不是被动地接受问话,而是主动地与主持人、与节目、与受众连成一体。

       再次,主持人要通过提问掌握节目的节奏,发现对方在洋洋洒洒的讲话中跑题时要及时地、体面地通过插话、提问将他引回正路上来。

       四、学表演

       节目主持人是一种表演,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这种表演的中心是演化、是发挥。主持人在话筒前有意识地运用适当的声调、语气、节奏去传播信息,以达到感染受众的目的,这其中就包含着表演的成分。当然,主持人的表演与文艺工作者的表演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主持人是要通过显示真实的“自我”来传达节目内容,作为主持人,掌握好表演分寸,才能更接近生活本身,保持节目主持人的个人魅力。

       五、要形成个人风格

       记者从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到学说话、学提问、学表演,目的都是为了要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拥有独特风格的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所在,平易近人、亲切、幽默的特色不正是崔永元的个人魅力吗?而麦克华莱士的严谨、渊博、一针见血也赋予了《六十分钟》持久的生命力。

       从记者到主持人,要完成一系列的转变。伟人说过“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因此从记者到主持人的转变也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者单位:西平人民广播电台)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23/2036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