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论文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

康民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不预习,难以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对老师的依赖,其独立性、自主性受到压抑,主体作用难以发挥,不但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提高,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就实际教学而言,语文教学实施有效预习大有可为。首先,语文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自学。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材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更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学生融入相关生活经验提供可能;语文教材中的单元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可以为学生有效预习提供帮助。其次,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教辅材料的空前繁荣都为学生预习拓宽了空间。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思想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魏书生老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成功实践又为我们指明了路径。

    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预习需要进行方法指导

    “放羊式”的预习是没有效果的,有效的预习前提是必须有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帮助。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课程的框架结构,了解语文课程的能力训练序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一个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编排序列,具体分解为学期性的训练目标、单元性的训练目标、课时性的训练目标。几篇课文组成的教学单元也是一个整体,单元提示、教读课文、自读课文、综合性语文活动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密不可分。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立预习学案,指导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其次,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文工具书。常用的字典、辞典,辅助性材料的选择、使用,网络资源的选择、利用以及专业性强的典籍的使用方法等,都要给学生以具体的帮助,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进行有效预习。再次,要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譬如文献查阅、比较归纳、梳理提要、画知识树等,都需要老师进行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二、预习重在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获得优质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老师应该适时监控、调整、督促,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配合学校教学活动,优化预习的外部条件环境,形成促进学生自学的氛围,让学生坚持下来,深入下去,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认真指导预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环节。老师的帮助和学生的自助结合在一起,构建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学生的“自然生长”才可能落到实处,教学相长也有了实现的平台。在老师帮助下实现学生的自主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站”起来了,才是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23/2038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