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当年的供销社

当年的供销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句流行语:“听诊器、方向盘,掌权的还是营业员。”当时人的身份、地位都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在医院当医生、护士受人尊重,开汽车、拖拉机的令人羡慕,但这也比不上站柜台的营业员有实权。在农村来说这些营业员就是供销社的象征。

上世纪50年代成立供销社时,社员们都入股,没有钱的兑农具、兑粮食等,到年底盘点时如果赢利了还要分红。后来,随着供销社的发展壮大,供销社的房子盖得最好,且是最繁华的地带。供销社所经营的物资也更加丰富,不仅经销油、盐、酱、醋,还经销日用百货、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每个公社机关所在地的集市上,不仅有百货门市部、糖烟酒门市部、生产门市部、收购门市部,还有新华书店、棉花仓、食堂、油库等。距公社较远的地方,还设有代销点。供销社不仅有几套马车,还有汽车、拖拉机,真可谓家大业大,好不气派。

供销社也是群众向往之处。夏天的傍晚,居住在供销社附近的农民总爱聚集在供销社门前,“一”字排开坐在门市部前的台阶上闲聊,扯开嗓门就如争吵一般,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柴、米、油、盐,甚至邻里隐私,有时为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儿争得面红耳赤,受了委屈的人就会去寻着话找源头,往往是越找越乱,最后又会不了了之。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物资十分匮乏,不仅缺少食盐、煤油、红糖、肥皂,甚至连火柴也买不到。记得,当年每到做饭的时候,家长就派我们到本村的赤脚医生韩彩龙家去引火,因为他认识供销社的人,能买到火柴。我们拿着黄纸叠成的纸枚或麻秆去引火,回到家后再吹着点灯做饭。尽管生活困苦到这种地步,我们仍然喜笑颜开、充满乐趣。

凡是不认识供销社的人就很难买到煤油,到了夜晚吃饭时往往是摸黑瞎,盛饭、吃饭、刷锅、洗碗都是凭感觉。吃过晚饭没啥事,我们小孩子不是到处玩游戏就是到纳凉场、牲口屋里听大人喷大空。直到大人喊了或人们都各自回家睡觉了,才悻悻地回家。

老百姓羡慕供销社的营业员还有干活轻的因素,农民整天在田间里修理地球,风吹日晒,非常辛苦,而营业员整天在商店里,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皮肤白嫩,衣着整齐,不仅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好几岁,而且找对象的条件也提高了许多。

供销社的营业员是当时的“排场人”,有时比大队干部还有威力。他们不仅能买到奇缺的商品,而且工资也比较稳定。农民的布票不够用,他们的布票用不完,且自己穿的衣服也有好几身,不少人还带上了手表,买到了自行车、缝纫机等。如果谁认识供销社的营业员,就会到处炫耀;如果能买到紧缺商品,就会引以自豪。供销社与群众紧密相连,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供销社是千家万户离不开的地方,而在供销社工作的营业员自然也感到无上荣光。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他们经营商品的品种越来越多,涉及的门类越来越广,农贸市场越来越繁荣,使得农民对供销社的依附性逐渐减弱。曾经热闹非凡的供销社逐渐萎缩,步步后退,有的亏损严重,有的业不抵债,甚至破产。

农村供销社就像一本无言的日记,记录着其兴衰,记录着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

王太广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3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