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公社广播员

公社广播员

王太广

1998年春节后,我在中央电视台二楼新闻中心见到了著名播音员邢质斌,她很谦虚、随和。交谈中,当我提起她当公社播音员的事情时,她兴奋不已地说:“如果不是当时在大兴县插队,我也不可能到公社当广播员;如果不是被播音主持的行家宋培福发现,我也不可能到中央电视台……”

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电视机、收音机很少,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加强广播阵地建设。不仅县县设有广播站,而且各公社也有广播站。老百姓知道天下事、国家事、身边事,靠的是村头挂的高音喇叭。后来,家家户户也安上了小广播,遍布城乡的广播网络就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线。同时,谁能到公社当上广播员,也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那时候,公社广播员是国家机关中的临时工,能拿到工资并享受国家的副食品价格补贴。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这自然是让农村青年眼红的职业。虽然不下地干活却能挣得工分、分得粮食,在社员们眼里那是份既轻松又体面的美差。

每天早晨6时,伴随着优美、雄壮的《东方红》乐曲,每个村里的大喇叭就开始广播了。公社广播员用甜美清脆的声音开始广播,同时也在告诉人们新一天的开始。

在政治高于一切、大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年代,公社广播站也算是重要“宣传舆论阵地”。那时候,想当广播员的人很多,但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当广播员不仅要求音质好、形象佳,尤其在“出身”上必须是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子女,政治上可靠是第一位的。播音上虽然说不上能吸气一大片,吐气一条线,高亢正义,大气磅礴,行云流水,掷地有声,但必须字正腔圆,不能满口方言,土话连连。

公社广播站虽小,但功能齐全。一个广播员往往集采、编、播于一身,什么活都得干。不仅要按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还要准点转播县人民广播站的有关节目。此外,还要播出本公社的自办节目。自办节目的内容一般是公社的通知、通告,公社党委、革委会、生产指挥部领导的广播讲话,本公社的好人好事,三夏三秋天气预报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汝南县水屯公社广播站的首位广播员王世娥,她不仅长得秀气,而且热情大方,没有架子。我们放学后总想拐到公社院里瞧瞧,悄悄溜进广播站里,一是看看这位漂亮的阿姨;二是看看那一台台的录音机、播音机、转播机、电风扇,还有包着红布的麦克风等。她见到我们时不仅不吵、不撵,还面带微笑地问有事吗?有一次我对她说:“我们天天听河南道情《前进路上》都听够了,能不能播点像《地道战》、《英雄儿女》之类的电影插曲?”她欣然答应。第二天,我们果真听到了这些脍炙人口、优美动听的歌曲。

听广播也有烦人的时候。本来大喇叭里正播放着优美的歌曲时却嘎然而止。接着是吹、拍麦克风的声音,传来的是一口浓重的方言:“喂!喂!社员们,现在正是三夏季节,麦场防火尤为重要……”或者是“农业学大寨,掀起我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或者是“麦田管理很重要,管好猪、羊不能进地吃麦苗……”这是公社领导利用社员们吃饭的工夫开广播会、作广播宣传。待录好音之后,广播员按时播放,因此,每到吃饭时就准能听到公社领导滔滔不绝的讲话声。有一次,我曾听到一位老太太说:“看看人家公社书记多辛苦,连饭都顾不上吃,天天在广播里讲。”她哪里知道那是录好的音呢?

如今,已进入了信息社会。随着广播电视的广泛普及、多媒体的应用,发生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新闻随时都能看到、听到。虽然现代的传播技术早已替代了那落后的广播时代,但我每次回到农村老家总是习惯性地朝村委屋顶上瞅瞅,遗憾的是既看不到昔日的大喇叭,也听不到当年公社广播员清脆的声音了。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3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