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生产队的文化室
生产队的文化室
□王太广
我上小学时,就知道生产队的文化室是一个社员聚集、经常开会的地方。
我们的生产队是当时全公社比较富裕、先进的生产队。“文革”开始后,在“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晚汇报”的红潮中,我们生产队都是紧跟其上,不甘落后,尤其是在村中央,也是正对着驻新公路的地方,建了一座六、七米高的“请示台”。
从驻新公路经过的人们看到这一排排统一的砖色墙、红瓦房,大多认为是机关或工厂,不敢想象是生产队。在“请示台”的东侧,是三间文化室。
我们的生产队距水屯公社机关不到两公里。队长朱元臣是参加过“土改”的老党员,在每次运动中都非常积极。“文革”开始后,只要上级有什么“最新指示”、“最高指示”,我们生产队都是紧跟其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听到水屯街上鞭炮齐鸣时,朱元臣马上就意识到那是机关干部、职工在街上游行,肯定有“最新指示”或重大新闻,他立即派手脚麻利的小青年去抢传单,领新闻。
待“最高指示”请回来后,老队长就立即敲钟喊人。不管是三更还是五更,只要生产队文化室门口的大钟一响,社员们便云集文化室门口或室内,听朱元臣传达毛主席的“最新指示”。
在“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和“抓革命、促生产”的岁月里,我们生产队的文化室内布置得很上档次,不仅有毛主席的巨幅油画,还有林彪题写的“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红色专栏,墙上贴有当时的宣传画、年画、毛主席语录和标语口号,阅报架上放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桌子上摆有《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等。
一旦文化室门口的大钟一响,社员们就像听到冲锋号一般,立刻丢下饭碗,来到文化室,或坐在檩条上,或坐在农具上,或坐在砖头上,或坐在缸沿上开会。
会议内容和形式不一,有时读上级文件、读报纸,有时组织社员们观看一些小节目,还有民间艺人说的大鼓书《平原游击队》、《欧阳海之歌》,有时听队长安排农活、农时,有时召开“批斗会”。
那时的文化室成了生产队长的“点将台”和批斗会上短兵相接的战场。文化室门前的大钟,总是把社员们思想上的那根弦,绷得很紧、很紧,同样,也把人们的面部表情敲得那么严肃、冷酷……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包产到组、土地到户,人们自由安排农活,自由经营,自我发展,文化室门前的大钟失去了声音,昔日的文化室也被一个村民据为己有。但这里仍然是人们中午的小憩地、晚上闲聊的好去处、本村的“新闻中心”。
最近,听说村干部准备把这个地方硬化,建文化大院、小戏台。我听后非常兴奋,似乎看到了家乡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坎坷之路,似乎看到了乡亲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扬鞭催马,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目标前进的雄姿!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4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