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生产队队长

生产队队长

□王太广

麦收前的一天晚上,我接到二姐打来的电话:“老队长李芳清病了,你知道吗?”我说:“不知道。”她说:“老队长已经被送到市中心医院急救室了。”我和妻子立刻赶到医院,看到老队长鼻孔里插着氧气管,双眼紧闭,我的心里一阵酸楚。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管理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是最基本的核算单位,也是最基层的单位,因而生产队长被人称为“尽头官”。

虽说生产队的干部官帽不大,但权力不小。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得罪了队长干重活,得罪了会计挨笔戳,得罪了保管挨秤砣。”生产队长的权力不仅体现在派活上,就连年轻人想当工人、当兵、上学,也少不了过队长这道“门槛”。如果队长不同意,大队不盖章,那是绝对办不成的。除此之外,外出、领结婚证等也要经过队长同意。

当队长不仅有权力,还有不少好处。队长虽说也是靠挣工分过日子,但每年有一定的补助。社员们上工了,队长可以回家睡“回笼觉”。社员们干重活,队长可以干轻活。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到了吃饭的时候队长可以作陪。

然而,我们生产队的队长不是这样的。他叫李芳清,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复员时已是排长,组织上给他安排工作,他不同意,毅然回乡务农,并把几百元复员费全部交给了生产队。我们生产队就用这些钱买了3匹马和一辆车。

李芳清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当队长,一直到90年代末才卸任。李姓在我们生产队虽然是大户,但李芳清没有门户之见,一碗水端平,使我们生产队形成了民风淳朴、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

也许是当过兵的缘故,李芳清政治觉悟高、爱国意识强,处处以身作则。他心直口快,看到不顺眼、不合理的事就指出来,遇到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敢管、敢批评。尤其是“文革”期间,在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运动不断的情况下,李芳清信奉“路线难分又难辨,上面管线我管干。我靠劳动来吃饭,管他路线不路线”的原则,我们生产队没有因政治运动影响过生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生产队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副业生产,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农民收入,在公社、县、地区一直是先进单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产队三间文化室的墙上,锦旗、奖状挂了两排也没挂完。我们生产队被评为先进单位,李芳清也被驻马店地委、行署授予“复员退伍军人先进个人”和“农业生产先进个人”等称号。

受人尊敬的李芳清于201273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全村男女老少无不前去吊唁,不少人失声痛哭。在外地工作的人听到这一噩耗,纷纷赶回老家想再看一眼老队长。

李芳清的一生,正如村党支部书记刘生在其遗体告别仪式上所言:“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李文祥’,他的思想境界就是咱河南人‘三平精神’的生动体现!”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4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