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黄土路
黄土路
王太广
在我童年时,家乡的小路都是弯弯曲曲的,是晴天一身黄土、雨天布满泥泞的。家乡的黄土路具有坚硬、平实、蜿蜒、曲折的特点。乡路从村里、村口延伸至村外,我和小伙伴儿,无数次在乡路上行走、嬉戏、奔波,留下了欢乐、甜蜜、辛酸、难忘的足迹。
推桶圈是我们男孩子最喜爱的游戏。铁环就是固定木桶的铁箍子。我们推的时候一般是右手握着铁钩,不轻不重地推着铁环,那圆似铜锣的铁环从坚硬的黄土路上驶过,像一盘盘磁带录下了童年无穷无尽的欢乐。有时候,小伙伴儿逐个排开,推着铁环,沿着村里弯弯曲曲的黄土路走着玩着,开心地说着笑着,成为村里黄土路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引得不少大人的目光在溜溜转动的铁环上荡秋千。
打陀螺也是我们喜爱的游戏。我们打陀螺往往是选择路上行人少、村里比较宽敞的地方。打陀螺的鞭杆是用杨树枝、柳树枝、榆树枝做的,把红、蓝、黑布条拧成鞭条,鞭条把陀螺从上面的边上缠绕几圈,鞭杆一甩,那圆溜溜的陀螺便急如流星般地在黄土路上飞转起来,陀螺涂着五彩颜色,转开后斑斓夺目,煞是好看。
乡路不仅成为我们玩耍的地方、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乡亲们生产、劳作,人们走亲串友、赶集上店、购物经商的必经之路。上世纪70年代初,姥姥过六十六岁生日,按照农村的习俗,“六十六,割块肉”,寓意闺女得给老人家割肉,或送肉包子。母亲为了表达孝心,割了五斤猪肉,剁碎后包了三锅肉包子,让我和三姐趁星期天给姥姥送去。谁知那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气骤冷。我和三姐一人背一筐馍,沿着乡路走啊、走啊……走到中午才从汝南的水屯走到刘大桥。
过了刘大桥,顺着宿鸭湖东大坝往南走,从孙沿村下坝,虽然走的是小路、捷径,但到三里店乡大吴庄村仍有二三十里的路程。当我们走到姥姥家时,已近傍晚了。姥姥、妗子接过我们的馍筐后,心疼得掉下了热泪。很显然,她们为两个十几岁的娃娃为了孝敬老人,冒着风雪走了一天的乡路而感动、心疼……
当然,如今的乡路已今非昔比了。弯曲的乡路已经取直,疙瘩不平的乡路已经被压路机碾平了,乡村之间已实现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自然村之间也是砖渣路了。这种从泥巴路到砖渣路,从砖渣路到柏油路,从柏油路到水泥路,从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现在和城里人一样出门坐车、回家坐车,从村民筹钱修路到政府出钱修路的变化,使我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祖国富强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昔日的乡路已经变成了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4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