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曾经的手抄本
曾经的手抄本
□王太广
在北京某书店,偶然看到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暗流:“文革”手抄本文存》,里面收录了《叶飞三下江南》、《绿色的尸体》等,不禁使我想起“文革”时期自己的一段经历。
“文革”后期,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使人们逐渐冷静下来。随着个人崇拜的降温,红色阅读也不再被过分强调。需要吸取精神营养的国人,面对的却是一片“文化饥渴”和“文化沙漠”,除了“红宝书”、鲁迅选集和《金光大道》等极少数文学作品外,其他的文学书籍都被当成毒草。文化的荒芜、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为手抄本的流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第一次接触手抄本是通过我们村的张本福,他从部队退伍后,被安排到公社氨水厂工作。他从工友那儿得到一本《一只绣花鞋》手抄本,抄好后立即送给我。
当我看到《一只绣花鞋》的开头“龙飞赶到现场时,一眼就看见了卧于假山下的女尸。这是一个漂亮的女人,30多岁,瓜子形的脸庞,活像刚刚出水的嫩藕……”时,就被那高超的文学艺术,细腻的人物刻画,流畅的书面语言,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我抄了整整一晚。之后,我把所抄的东西传给了几位朋友。
从那以后,我陆续从其他年轻人那里收到一些侦破和“反特”类手抄本,像《梅花党》、《落花梦》等。
当时抄书是非常隐蔽的,我拿到手抄本后如获至宝。为了加快速度,我让几个年轻人分别抄几页。我们抄时都用复写纸,一次就能出三四份,抄好后再收起来往一块拼,然后装订一下就成了。所以,那时一个手抄本往往有好几种字体。
1976年秋天,我参加县里的一个青年培训班时,发现一位学员在偷偷看一本用作业本装订的东西。出于好奇,我悄悄凑过去看了一眼,原来是《归来》(后改为《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他说看完让我看。
待书一到手,我便心急火燎地快速翻阅。初次看到这样的“爱情小说”,只看了几页,我便爱不释手。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禁书”啊!无处可买,还想据为己有,咋办呢?抄呗!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专心致志地一字一句抄。紧赶慢赶,我终于将厚厚的《归来》小说抄完。
手抄本的传播,使青年在地下阅读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刺激,一种黑暗中灵魂得到抚慰的喜悦与激动。在“文化饥渴”的年代,手抄本的出现、传播和消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出版事业发达,文学艺术繁荣,各种图书齐全,想要什么书都可以买到,写文章、查资料可以用电脑,非常方便。但读书的体会、写作的感觉和心情的愉悦程度都不如流传手抄本那个年代的。
我想,除了阅读手抄本所带来的欢愉之外,它还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复制,是一种隐蔽的传播。这不仅是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叛逆。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4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