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要饭的
要饭的
王太广
现在每到一座城市,无论是火车站出站口,还是繁华的商业街,总能碰到职业乞讨者。这使我想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在村庄和集贸市场上要饭的。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遇旱灾、涝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农村收成不好,尤其到了春季青黄不接时,要饭的就一拔接一拔的。要饭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到了谁家门口说一声:“大爷、大娘,行行好吧!”这时,大人就给个馍,如果遇上家中正在吃饭的时候,就给盛碗饭,要饭的便高兴地鞠个躬就走。有时候,碰上谁多嘴,就会问要饭的是哪里人,为啥出来要饭之类的话。也有本地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不得不外出要饭。有一次,我爷爷就遇上一个。爷爷问:“你是哪里人呀?”对方撇着外地口音说:“兰考的!”爷爷仔细一瞧,是水屯街上二队的,对方害怕被人认出来面子上过不去,接过东西扭头就走。
母亲经常对我姊妹几个说:“穷汉子一口,饱汉子一斗。谁有一点能耐就不会装穷,也不会出来要饭的。只要走到咱家门口,没多有少都得打发人家。”我知道,新中国成立前姥姥家特别穷,母亲姊妹九个,有两个给了别人。母亲从小就逃荒要饭,九岁当童养媳,她知道困难人的滋味,所以这样教育我们要有慈心善意。
要饭的人一般话不多,但也有伶牙俐齿、能说会唱的。这种人头戴一顶用各色布条缀成的花帽,好像在风中摇曳的莲花。他们有的左手敲大钹、右手打竹板,发出“咣咣”之声;有的人鼻孔常戴个小竹哨,时而发出鼻音浓重的拖腔;还有一个“打骨板”的,手里拿着两块牛骨头,上面缀着几个铜铃铛,敲起来“咣咣”作响,他们是同道。他们肩上挂着褡裢,走到集上的店铺门前或货摊前,打起板子就唱。如果店主打发得他们满意,就唱几段好听的恭喜词:“这几天我没来,大掌柜的发了财。你发财,我沾光,你吃肉来我喝汤。”如果走到卖馍的摊子前就唱:“你的馍真不小,一顿一个吃不了。卖得快,生意好,又招财来又进宝。”如果走到祝寿的家门前就唱:“到门前,才听说,掌柜家里来贵客。贵客们,来祝寿,堂上先摆福禄寿。祝掌柜,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四世同堂全家乐,百岁过后更年轻。给个馍,我就走,省得客人来了你丢丑。”如果走到棺材铺前就唱:“竹板打,迈大步,前行来到棺材铺。掌柜的,手头巧,这些棺材做得好。一头大,一头小,装上死人跑不了。”掌柜的听了奉承词,当然高兴,就给他们一个馍或一点零钱,打发他们满意地走开。他们会奉承人,也会腌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4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