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货郎挑子

货郎挑子

□王太广

每当我听到著名歌唱家郭颂演唱的《新货郎》时,就想起了小时候经常见到的货郎挑子。

货郎一进村,先将拨浪鼓举过头顶有节奏地摇动,摇过之后喊道:“谁有破铜烂铁,猪鬃马尾巴,穿不着的破袜子呀,都来换东西呀——”声音拖得老长,传得很远。听到响声,正在做针线活的姑娘们放下了针线笸箩;正在做饭的妇女放下了手中的锅碗瓢勺;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停止了玩耍,飞快地循声而去。

货郎一般是中年汉子,挑着两个小木箱,箱子分为若干层,每层又分为若干个小方框,每个方框里放满了妇女用的针头线脑、扣子,搽脸抹手的蛤蜊油、雪花膏,姑娘们喜欢的发卡、头绳、镜子和孩子喜欢的气球、糖豆、摔炮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妇女、小孩们围着货郎,叽叽喳喳,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刚记事那年,有一次听到拨浪鼓声和叫卖声,我忙从家里跑出去,迫不及待地趴在货郎挑的木箱上,当看到诱人的糖豆时,口水很快流了出来,伸手抓起一把就跑。货郎并没有大声呵斥,而是紧跟在我身后。我边哭边往家里跑。母亲见状,似乎明白了所发生的一切。她没有责怪我,而是走到家门口,从土坯墙缝里掏出她每天梳头攒下的头发交给货郎。货郎接过后,笑着说:“这就中!”也许他能理解一个农村孩子见到糖果的心情,也许这一团头发等同于几个糖豆的价值。

从那以后,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货郎的东西必须用物换,或拿钱买。于是,我经常搜寻猪骨头、麻绳头、破衣、烂鞋、废铁等东西,等待货郎的到来。

货郎挑子里的大部分东西是批发来的,也有一小部分是自己制作的,比如用麦芽糖熬制的糖稀,用高粱秆蘸着卖。得到糖稀的孩子非常小心地用舌头在那上面舔来舔去,脸上洋溢着喜悦,站在旁边看的孩子下意识地用舌头舔嘴唇,仿佛也尝到了一丝甜味。有的货郎为了刺激小孩多买糖豆,在货郎挑子上挂一个有彩色刻度的木制圆盘。圆盘的刻度从0100,一般是一分钱打一盘。有时一次打几个、十几个,也有什么都没打着的。

在那个封闭的年代里,走村串户的货郎,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方便,也搭起了社员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使社员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引起社员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激励孩子们到外面闯荡。

如今,时过境迁,但那拨浪鼓声和货郎的吆喝声,伴着童年的快乐,永远萦绕在我甜蜜的记忆中。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5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