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乡 师

乡 师

□ 王太广

我想说的乡师就是原来乡村的民办教师,它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缘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匮乏,为弥补正式教师不足的问题,公社和大队相继从毕业返乡的初、高中毕业生中挑选一些人到学校任课。

挑选民办教师的渠道有几种,最早是从县教育局机关干部中得知上级有这个政策,财政部门又有这项经费,就让自己的子女或亲朋好友直接当民办教师。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农村生源的扩大,农村中小学校更无法满足现有教师的需要,便通过学校领导、教师推荐、大队干部推荐,报公社文教组备案等,就成民办教师了。

由于这部分人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资培训就上了岗,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他们当中,有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不少是初中毕业生,有下乡知青,也有刚毕业返乡的初、高中毕业生。实事求是地讲,这部分人的责任心、事业心都比较强,他们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工作热情高、干劲大,深受同行、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他们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业绩。我所就读的水屯完小,当时的刘付元、赵德义、唐桂金、袁铁留、李道民等老师都是文革前驻马店高中的最后一届毕业生。他们讲的课学生们最爱听,他们的学识水平和教学方法令人赞叹,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刘付元老师,从来没有因为家务活影响过教学。他为了教好每一节数学课,总是想尽多种教学方法,传授多种知识,把课背得滚瓜烂熟,学生一听即明,一讲即会,融会贯通,与同年级其他教师教出的效果形成强大的反差。由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教学中,终因积劳成疾,心脏病发作,倒在了讲台上。凡是受过他教育的学生听到这个噩耗后无不悲痛万分。还有不少民办教师刻苦学习,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能够处理好家务、农活、生产和教学的关系,没有误人子弟、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当然,优秀的民办教师是绝大多数,但靠关系进入民师队伍,滥竽充数者也不乏其人。当时办学是地方投入、支持,公社和大队干部的意见都很重要。据说,当时有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为儿子选媳妇,只要相中了,就以当民办教师相许诺。即使没有任何教学能力,但有关系、有靠山的人也能当民师。结果,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民办教师后来曾闹出了不少笑话:其一,一位教小学语文的民师,不会拼音,方言很重。在教“国”字时领念道:“g-u-ó-国,中guāiguāi。”其二,一位民办老师识字不多,经常念错音,读错字,写错文。每当他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不下去时,就随即指一名学生说:“你在干啥哩。”以此忽悠过去。其三,一位民师在某节课上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当念“忠心耿耿”时,他竟念成了“忠心耳火耳火”,当念“兢兢业业”时,他竟念成了“克克克克业业”,还说学生写恁些“克”干啥。其四,一位教初中语文的民师刚上课,看到校长等人进教室准备听他的课。他知道自己没有备课,就让学生读课文,当学生读到不认识的字时,他就说:“不认识,查查字典看看是咋念的。”就这样,他让这个学生读完接着让那个学生读,看还没到下课时间,他就起个头让学生们一起读。直到下课了,校长等人也没听到这位民师讲课的内容。其五,一位民办老师爱喝酒,但酒量不大,可谓“见酒就喝,一喝就醉,醉了就出洋相”。在他身上曾发生过“对地广播”(吐酒)、尿一裤裆、分不清男女认错人等现象。据说有一次中午喝多了,下午去上课他还没讲几句就支撑不住了,趴在讲桌上“呼噜呼噜”睡着了,同学们只好上自习。停了一会儿,他睁开腥松的醉眼,抬起头问一句:“该谁打关了?”引得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

传闻归传闻,笑话归笑话,不管怎么说,民办教师是时代的产物,是特殊的群体。在我国经济极其困难的时期,在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工资待遇极低的处境中,民办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同时,党和国家对民办教师队伍也相当重视,多次出台政策解决民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并以民师先招转、后直接转正等方式,解决了这部分人的身份问题,使他们经过正规的、系统的培训,弥补了先天的不足,正式成为人民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不仅工资有了可靠的保证,也享受到了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待遇,使他们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春风和社会的关爱,以更高的激情和更加完善的综合素质,投身党的教育事业。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5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