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办年货

办年货

□王太广

一进腊月,家乡人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乡亲们一见面,就会问:“年货办齐了吗?”不管齐不齐,每个人都笑眯眯地说:“齐了!齐了!”其实,不到过年那天,年货是不会齐的。因为掌柜的总是为缺钱而发愁,什么年货该早点儿买,什么该晚点儿买,心里一直在盘算着。乡亲们把赶年集、办年货当作大事,把希望寄托在来年。

不少人家从腊八之后就开始办年货,一个集接一个集地赶,一直赶到露水集(即年三十早上),必备的年货一件都不能落下。一说赶年集,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像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我9岁那年,跟在父亲的身后,拉着二姐的衣襟去赶水屯集。水屯集因街道狭窄人称“街筒子”,到处都挤满了人。

“街筒子”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挑担的、推车的、挎篮的、拎包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脸上都挂着希望的微笑,分别挑选着各自需要的年货。集市上的年货很多:有卖针头线脑、鞋帽、手套等小百货的;有卖瓜子、水果、蔬菜等副食的;有卖猪肉、羊肉、鸡、鱼等肉类食品的;有卖酱油、醋和各种调味品的;有卖锅、盆、罐等日用品的;有卖彩气球、泥老虎的,还有吹糖人和玩把戏的……

买鞭炮是办年货的重头戏。几个卖鞭炮的摊主为了证明自己的炮响,不惜血本地比着放。一阵阵燃放的鞭炮声,吸引着赶年集、办年货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扎堆听响,品头论足。像我这么大、爱炮心切的小孩子心里直发痒,不顾大人的呵斥,在人群里挤来钻去,拼命地在炮市里撒欢。每当放大炮时,我就用双手捂着耳朵。当然也有没看见,猝不及防响起的大炮,听到让我吓了一大跳。待父亲问我要啥炮时,我毫不犹豫地要了一包“摔炮”、一挂红鞭炮。因为这两种炮都不太响,危险性不大。摔炮可以边走边摔,红鞭炮可以抖散,装在衣兜里一会儿放一个,玩的时间长一些。

说起过年,我母亲是最忙的。她要把半个正月的饭都准备好。每年入了腊月,母亲就开始磨面,过了廿四就开始发面,然后一锅一锅地蒸馍,同时还兼顾磨豆腐、下粉条、打凉粉等。到了廿八出油锅,炸出来的油饼、麻叶、肉丸子、菜丸子、小酥肉、梅豆角、小毛鱼等得有几馍筐。除此之外,她还要抽空为家人做新鞋、裁新衣、扫灶、洗刷生活用品等,一直忙到大年三十还在剁饺子馅、包饺子、包汤圆等,一年到头没有个闲时候。

现在想来,办年货实际上办的是年味儿。人们在欢快忙碌中品位着年所带来的快慰与闲适。没有了年味的年,真的让人心情怅然啊!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