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治理练江河
治理练江河
□ 王太广
每当我路过驿城区水屯镇石庄村姜桥村民组东边的练江河大桥时,眼前总是浮现出1977年的冬季,这里人山人海、彩旗飘扬、人欢马叫、歌声嘹亮,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治河场景。
练江河是汝河的支流,又称练水河,发源于驻马店西南的老乐山,常年流水,水质优良,清澈见底。经自来水厂引导流入驻马店镇区,不经消毒直接供市民和机关引用。从驻马店南侧缓流而下,蜿蜒东流,河中水波粼粼;河岸杨柳依依,水草丰茂,锦鳞游泳;河边洗衣、濯足、观鱼、垂钓、嬉戏的人络绎不绝。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是夏季人们洗浴的天堂。但每年汛期,遇到上游降雨量过大或山洪暴发,练江河水就会陡涨,尤其进入水屯境内后,河水没桥拍岸,河堤溢水、渗水、决堤的情况时有发生,给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损失。为了根治练江河的水患,汝南县于1976年冬季治理了练江河下游(新李庄、田庄大队至宿鸭湖入口处)。
1977年初冬,根据汝南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的安排,由水屯公社负责治理练江河中游(孟庄、石庄、新坡、雷寨、新李庄大队辖区的河段)。当水屯公社治理练江河动员大会召开后,各大队、生产队都按任务和要求分别进行准备和组织。生产队将人员确定下来后,各自准备各自的工具。妇女们忙着腌咸菜、洗衣服、缝被褥。男劳动力准备铁丝、铁锹、铁锨、滑轮、打绳、编抬筐、织草苫,有架子车的社员把自家的架子车带上,因为一辆架子车在河工上可以算一个人的工分。生产队里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檩条、毛竹、麦秸、红薯、粉条、白面、玉米面和萝卜、白菜等物品。待一切准备停当后,人们就开着手扶拖拉机或赶着马车前往工地。
民工到达工地后,就会按照分工,分头去搭庵棚、铺麦草、打地铺、垒灶台。以大队为单位由各生产队搭起的庵棚一座连一座,错落有致,非常壮观。
治河工地需要营造隆重热烈的氛围。除了公社专门竖起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农业学大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水屯人民无冬闲,地冻三尺照样干” 等几个大牌子外,各大队也都分别制作了 “宁吃一天苦,不少一车土;宁脱一层皮,不少一车泥”的小标语牌,每隔不远处插有红旗和彩旗。高音喇叭里反复播放革命歌曲,革命样板戏和豫剧《朝阳沟》、《人欢马叫》等。治河工地上万人攒动,车来车往,穿梭不息,红旗飘飘,气势磅礴,好不气派。
治理练江河是当时水屯公社的中心任务,包括社直部门的干部职工也都积极参与。我作为公社机关的通讯员,也成了“练江河治理工程指挥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负责办公室的电话接打,简报的采编、刻印、发放和广播稿的撰写、播出。
指挥部设在姜桥生产队东侧打麦场的一座三间房子里。虽然是土坯墙茅草房,但比民工们搭的工棚暖和得多。
治理练江河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深挖清淤、加宽取直,便于疏浚河道、拓宽河面、增加流量,起到兴利除害作用。挖深就是把河底和河沿阻水地方的泥土挖出,用架子车拉到河堤上。
治河是很累的体力活,公社将治理河段、土方工程量、施工要求、质量标准等下达给各大队后,各大队再分配给各生产队。凡是上河工的都是棒劳动力。为了激励大家,在挖河过程中各大队、生产队是有竞争排名的,经常搞战地讲评会,既发红旗,也插黑旗。那时候名誉比什么都重要,带队的领导天天吹风,公社干部和水利技术人员不停地检查,哪个大队、哪个生产队一天挖了多少方土、有什么典型人和事等都在高音喇叭上反复播放,在简报上广泛宣传。
我在采访施工情况和与民工的座谈中也发现了不少典型人和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挖土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工具,一是累人;二是影响工程的进度。一些民工手中明晃晃、亮锃锃的铁锹从土中挖起一大块土,足有十几斤重,犹如利刀切豆腐,着实让人眼馋。民工反转身,随着一个漂亮的弧线,土块顷刻间被甩到了河坡上或架子车上。我被这优美的动作和激烈的劳动场面所感染,仿佛沉浸在欣赏一个演员的舞蹈作品中。我再回头看那铁锹,上面干净得不留一点痕迹,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如同一面镜子。
常言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工地上好的劳动工具就让个别有心人“瞄”上了,但很快又破“案”了。公安助理员冯万田带着两个武装民兵押一个民工,到每段工地上示众,并做警示宣传。那人双手倒剪,中间插着一把铁锹,如同死刑犯身后背的“亡命牌”。走着吆喝着:“大家听着,我是偷铁锹的贼,我罪该万死,可别向我学习……”就这,还真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治河是重体力劳动,民工们饭量都比平时大一些。每顿都是玉米面窝窝头,不限数量,可以随便吃,不少民工一顿吃两三个,多的能吃五六个。吃的菜很少,大多是凉拌萝卜丝、大头菜或洋葱、蒜瓣、臭豆腐。早晚都是红薯稀饭或高粱面稀饭。中午有豆面条或杂烩汤(即白菜、萝卜、粉条、豆腐等,每星期改善一次生活)。当我向民工了解伙食的情况时,好多民工说:“这比1958年开挖宿鸭湖、1970年治汝河、1973年挖宿鸭湖溢洪道时的伙食强多了,那时候就吃不饱。”民工们哪里知道,为让他们吃饱饭,负责水利工作的公社党委副书记王学敏和革委会副主任胡明富多次到地区、县里找有关领导才多批几十万斤专用粮食啊。
吃过晌午饭,中间有个把小时的休息时间,我发现有的民工坐在地上,双腿弯曲,胳膊盘踞在腿上,头耷拉下去打瞌睡。参加治河的女社员也不少,姑娘们则叽叽喳喳说个没完:“谁谁前天和对象刚见了面,正儿八经收下了人家的彩礼,快结婚啦!还有谁谁和对象处了一阵子,感觉婆家人太小气,就退了彩礼,断绝了这门亲事。还有谁谁嫁了个军官,马上就要随军了……”一些男民工不甘枯燥乏味的生活,轮流讲“荤”故事、“晕”笑话。听到得意处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丑态百出”,忘记了疲劳,精神得到了放松。当听到高音喇叭播放的军号声时,都停止了说笑,各自拿起工具向工地走去。
干部带头参加劳动、处处起表率作用是治河工程中的一大特色。不仅公社、大队干部与民工一样同吃、同住、同劳动,就连地区和县里的领导只要到工地上也都拿起工具干上一会儿,在劳动中了解民工的思想情况、掌握工程进度,密切干群关系等。有一次,田庄大队在施工中遇到一个大泥潭,面积较大,人下去后烂泥淹到胸部,人还在往下沉。在场的水利技术员杨道勤用竹篙一试,泥潭有
在治理练江河工程中,民工们天不亮就上工,晚上天黑透了才收工,吃住都在工地上,在冰霜雪地里挖土、挑泥、抬筐、推车、拉车。有的人手脚都冻裂了、肩膀磨破了,硬是没有一个人退出,而且按质按量提前完成了治河任务。
近两个月的河工生活,使我饱尝了“苦”和“累”的滋味,而农民们则是习以为常的。其实这种“苦”和“累”就是群众中蕴藏的建设社会主义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光荣传统,拼命的革命干劲、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当年那波澜壮阔、战天斗地、你追我赶、忘我劳动的治河场景虽然已经被历史所尘封,但对我来说,常常会启开那历史的尘封,去咀嚼那种精神上的营养。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5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