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缝纫机

缝纫机

□王太广

 

       中秋节去二姐家,发现堂屋西间的窗台下摆放一台“皇冠”牌缝纫机,让我触物生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是“三转一响”中的“一转”,加上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统称“三转一响”。如果谁家有了这四样东西,定是被人们羡慕的家庭。“三转一响”不仅是多数家庭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众多姑娘找对象提出的要求。

在那个一切凭票供应的年代,能搞到一张缝纫机购物券,是一件大喜事。1977年,在汝南县化肥厂工作的二姐夫崔海龙通过关系,花150元钱从确山县百货公司购买了一台台湾产的“皇冠”牌缝纫机。

缝纫机是散装的,机头、机板装在纸箱里,机腿、踏板放在一个大草袋里。二姐夫把这些东西拉回家后,按说明把缝纫机装好,给主要部件上了油,然后用布轻轻拭擦干净。

有了缝纫机,二姐兴奋无比。她双手一前一后按着一块布往前推,双脚踩动缝纫机的踏板,缝纫机“咯噔咯噔”地响起来。我站在一旁新奇地看着。二姐专注的神情,让在场的人都兴奋不已。

二姐家有缝纫机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从此,谁家买回新布都拿着往二姐家跑,二姐从不推辞。那些爱美的姑娘、小伙子衣服破了,也拿去让二姐缝补,二姐从不拒绝。谁家的小伙子要相亲,想借台缝纫机装装门面,二姐也欣然同意。谁家要是娶媳妇,二姐就缝个枕套、门帘、窗帘,绣上花草图案送去,以示祝贺。谁家添了宝宝,二姐就用碎布做成帽子、背心、肚兜之类的东西,以表心意。有一次,一个媳妇趁二姐不在家,偷偷地拿衣服缝补(实际上是想学缝纫技术),因她不会使用,把针“吞”在缝纫机里。二姐回到家后,并没有说什么,默默地拆开机头,轻轻地把线团清理掉。

家里有台缝纫机,在农村人眼中就多了件贵重物品,不仅去二姐家看热闹的人多了,想用缝纫机做活的人也多了。缝纫机踏板的响声就像机关枪一样,成了他们儿子春领想玩的工具。只要二姐不在家,春领就空踩缝纫机玩,听那“咯噔咯噔”有节奏的转动声,兴奋极了。后来,他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找一块废布,双脚踩动缝纫机的踏板,双手一前一后按着布,随着缝纫机的转动把布不停地向前推。有一次,他在穿线的时候,无意中踩动了踏板,针扎透了他的大拇指。他手指上立即冒出一大颗血珠子,然后就有更多的血溢出来。他害怕极了,放声大哭。他的奶奶闻声赶过来,煞白着脸为孙子包扎,边包扎边说:“你没事捣鼓它干啥呢?”从此,春领再也不玩缝纫机了。

二姐家的这台缝纫机快40年了,现在用的时候不多,但机头仍是锃亮润滑,木质仍然平滑光亮。二姐经常擦拭缝纫机,擦着擦着,就会感叹地说:“过去的穷日子就是靠它缝起来的啊!”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30/2055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