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舞蹈 洙湖担经舞
洙湖担经舞
担经舞产生于人民生活,是以自娱为主的群众性舞蹈艺术形式。
担经舞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古庙会、集镇、节日庆典期间。
上蔡县担经舞历史悠久,与古蔡文化、伏羲文化相映生辉,是华夏民间舞蹈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担经舞起源于伏羲庙会。据考证和文献记载:上蔡塔桥伏羲庙有画卦亭、蓍草圃。传人祖伏羲曾画卦于此。汉置庙建亭,时有兴衰。唐、宋发展到鼎盛,庙会上香客云集,商贾10多省、市。明代被列为官庙,并建有接官厅,占地数百亩。担经舞最初在伏羲庙会上表演,后逐渐发展,清同治年间已在上蔡广泛流传,多则数十班。
担经舞表演庄重而又热烈。表演前,首先举行担经仪式。担经仪式分三步:第一步,上香;第二步,参拜神像,行大礼。高昂激越的唢呐,噼啪炸响的爆竹,毕恭毕敬参拜的人们,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和围观的百姓。第三步,担经开始。
担经舞行当为送经人、担经人、瓦子队(伴唱者),道具有经担子、花蓝、瓦子(或木鱼、简板)。表演人数不限,少则3~5人,多则十几人或数十人,一般为奇数。表演者为中老年妇女,个别庙会有男性参与。演员身穿便衣、便裤,裹头巾、扎裹腿。塔桥伏羲庙会、洙湖火神庙会演员穿彩衣、彩裤,腰系彩裙。表演时,一部分人担经挑,一部分人列队打瓦子伴唱。送经人领唱,带领担经挑的众人边舞边唱。
舞步有“十字花”、“剪子过”等。“十子花”又叫“穿架子”,“剪子过”俗称“蛤蟆出水”或“剪子鼓”。其特点:舞姿优美,步伐轻快,节奏明朗。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演唱曲调共二种。一种为固定旋律,固定唱词;另一种为无固定旋律,有固定唱词,以送经人的水平即兴演唱。唱腔悦耳,唱词诙谐风趣。主要特点是无乐器伴奏演唱。唱词主要有《担经歌》、《十不亲》、《十二月打夯歌》、《李爱卿送经》、《三月三》、《观音老母造花船》、《对花歌》、《端花篮》等数十种,即兴演唱的小段更多。唱词内容多为劝世良言,有宣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除恶扬善的,也有宣扬善恶有报因果报应的。
为调谐气氛,吸引观众,有些古庙会担经时穿插有瓦子舞、花伞舞、花篮舞、跑旱船、拉犟驴等。
担经舞所在区域是以蔡国古城为中心的白云观庙会、蔡侯玩河楼、蟾虎寺、谢夫子词、魁星楼;以洪河、黑河、杨岗河、蔡河流经地区为中心的塔桥伏羲庙会、洙湖火神庙会、龙王庙会、和店东王庙会、华陂人祖庙会、孔子庙会、东岸万佛塔、蔡沟厄庙、韩寨杨邱庙、杨集太子庙、忠岳庙、东岸、朱里、西洪关公庙等。这些古庙会,地理位置适中,人口密集,文化底蕴丰厚,人文环境优越,适宜担经舞的生存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担经舞曾传入项城、商水、淮阳、汝南、周口、开封、漯河、许昌等县、市和湖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并在当地授徒演出。
担经舞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融舞蹈、戏曲、音乐为一体,在民间舞蹈中独具特色。保护开发担经舞,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服务经济建设,促进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古庙被废,庙会和担经舞随之被取缔。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古庙会活动恢复,担经舞在个别庙会上重现。
2011年11月,上蔡担经舞被河南省人民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姚 晶 整理)
责任编辑:xmx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616/2174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