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泌阳县 一位村干部的别样人生
一位村干部的别样人生
——记泌阳县贾楼乡马湾村党支部书记杨奎文
记者 陈 司 通讯员 王有震 邓 敏
现年56岁的杨奎文,在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正是他的努力,使泌阳县贾楼乡马湾村这个小山村由穷到富,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该支部先后被评为市县“十面红旗”党支部,他本人历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四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在穷山沟里建设一个绿色银行
马湾村位于贾楼乡南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而且都是边沟地,石头多,缺肥少水,种啥啥不长,贫困的绳索一直困扰着全村群众。1985年,杨奎文从部队复员回乡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饭吃,全村群众过的是“红薯汤、红薯馍,一天没有红薯不能活的日子”。1986年,杨奎文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这个穷摊子,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分析本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着力念好“山”字经,做活“林”字这篇大文章,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村之路。
村里没有资金购树苗,他就积极与县水利局联系,争取水土保持项目,运回了大批火炬松树苗。为了扩大绿化面积,他鼓励群众在自己荒地上种树,种多了奖,不种没收荒坡。他带领全村干群,很快就绿化荒山荒坡5000亩,累计种植36万棵火炬松,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火炬松基地。
过去的马湾村,满目荒山荒坡,冬天站在山上,连小鸟落的地方都能看得到。现在的马湾村已是绿树摇曳,遍地苍翠,大片大片的松林已经成材,价值7000多万元,被人们称为马湾村的绿色银行。
股份联合体联出一个花果山
别看杨奎文穿得像一个十足的农民,他的胸中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见村民们年年种地,仅够口粮,卖不了多少钱,就思考着想发展林果业。当初,引导群众种植桃树的时候,村两委班子真是磨破了嘴,群众对那点仅顾口粮的地“金贵”得很,说啥也不同意种那些几年才见效益的桃树。对此,杨奎文提出了“班子成员比比看,争为林果作贡献”的口号。他对班子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要求每个班子成员每年发展桃树5亩以上,而且必须立牌子,写明党员干部林果示范园。为了带动群众,他率先带领家属种植了150棵桃树,年收入8000元以上,这使群众眼热心跳。小乔沟组张培虎主动联合本村最穷的6户农民,组成“股份联合体”,对九龙口组230亩荒山进行开发治理,种植桃树,经过两年的发展,张培虎的果园收益逐步提高,仅他个人每年收入就6万多元。
俗话说:“一分种,三分管。”为了带动生产技术提高,他组织在小乔沟、尤湾、郭湾等地分别建了规模在50亩以上的“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并与河南农大、安徽农大、省林科所等科研单位联姻,引进名优特新品种64个。2004年,马湾村被河南省农业厅确定为“无公害水果基地”,实现了“从大到精”的转变,现年产鲜果400多万公斤,产值700多万元。
责任编辑:wind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623/2198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