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上蔡县 上蔡“循环薯业”一年收入5亿元
上蔡“循环薯业”一年收入5亿元
变红薯为粉条粉皮酒精
上蔡“循环薯业”一年收入5亿元
本报讯 (通讯员 董爱国 曹耀强 宋永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描述粮食供应紧缺时代人们与红薯紧密联系的俗语,如今在上蔡农村有了新内涵,一条条以红薯为原料的加工产业链条迅速形成,红薯循环加工正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现在红薯全身都是宝,红薯加工后可制成淀粉,淀粉可制成粉条、粉皮,加工淀粉后的红薯渣可制成酱油、醋用的糖色,还能喂猪、制酒精。红薯叶也是一道好菜,在城里的饭店可受欢迎了。红薯秧晒干后也是上乘的饲料……”1月12日,正在县城黑龙潭市场卖粉条的上蔡县齐海乡柴冀村农民冀国选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他种植的2亩红薯获得了亩产400多公斤的好收成,除留点自用外全部磨成粉面做成了粉条,仅此一项可收入1500多元。
如今,在上蔡县像董国选这样种植红薯、发展红薯经济的农户有1.1万多户,种植面积2万多亩,所带来相关产业产值达5亿元。昔日被群众当做“饲料剂”的红薯正成为农民手中改善生活的“米粮果”、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上蔡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农民历来就有种植红薯的习惯,尤其是制作粉丝、粉皮更是当地农民的绝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的变化,人们对小杂粮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需求,该县紧紧抓住红薯种植以及农民传统的“三粉”加工优势,大力引导和鼓励群众发展红薯生产,拉长产业链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了红薯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转变。
改良品种,实现良种化种植。近年来,该县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指导群众发展产量高,含粉、含糖量大的优质新品种,先后从外地调入梅营1号、皖薯3号等新产品,在全县各乡镇进行示范性种植,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从红薯育苗、高产栽培、施肥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极大地调动农民种植红薯的积极性。目前,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万亩发展到2.1万多亩,品种也由过去的单一型变成高淀粉型、高糖型等6个品种,质量明显提高,产量大幅增加。
做好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该县发展“红薯经济”的主要途径。该县在资金、技术上,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和私营经济从事红薯深加工和薯产品开发经营,相继建立种、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11家,手工作坊1200多户,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红薯产业步入了产业化、集约化的经营轨道。
责任编辑:wind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623/2251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