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区上蔡县 洼王村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

洼王村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

做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洼王村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

日前被中央文明办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 

本报讯(通讯员 董爱国)昔日贫穷落后的上蔡县西洪乡洼王村如今步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崭新阶段。走进洼王村,宽敞洁净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楼房、整齐划一的绿化带、定时开启的路灯,让人流连忘返。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达4000元,集体收入20多万元,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省文明村、省生态农业示范村,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社会治安先进村、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科技示范百强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小康建设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日前,洼王村又被中央文明办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

谈起这一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孝中高兴地告诉笔者:“穷则思变,关键是我们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总开关,找到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科学发展、稳步发展、跨越发展。”

治安乱村、上访大村是洼王村过去的真实写照。1998年3月,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首先从群众反映的用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等问题着手,下大力气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让群众走上了柏油路、吃上了自来水、坐上了公交车,使群众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城市般生活。为发展经济,村“两委”班子根据本村实际,确立了稳定农业、发展工业、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经过努力,全村实现了种养加一起上、贸工农齐振兴的经济发展格局。在农业税减免后村级运行困难的今天,洼王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村、小康村。富裕起来的洼王村没有在现有的成绩面前固步自封,而是瞄准了“学华西、创一流”的更高目标。

做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洼王村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变革。从“麦茬豆、豆茬麦”传统农业种植到生态畜禽养殖等高效标准化现代农业,从靠“统筹提留”过日子到现代化的集体企业,无不显示出村“两委”班子思想解放的历程。自1998年以来,该村党支部率先在全市开展村“两委”班子述职活动,组织群众评议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通过评议,查找和解决制约发展,影响干群关系的各种思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系统组织开展了“五破五立”、“十破十弃”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引导群众破除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观念,自觉融入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干部群众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瞄准当地群众传统的种养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通过干部带动、资金扶持,实施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特色种养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该村建成了2500亩的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建成了良种猪繁育场,奶牛、肉鸡养殖大户发展到11家,成立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协会,为群众开辟增收的“绿色通道”。针对集体经济匮乏的实际,村“两委”引进了制鞋项目,安置了2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人均月收入达800元,实现家门口创业。

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富裕起来的洼王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公益事业和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上。近年来,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村里建起了教学楼,硬化了水泥路,实行了“一池三改”,家家户户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洼王村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和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定期向群众宣传政策,进行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三进三争”活动为载体,该村每年还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农户以及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树立了新风,弘扬了正气,促进了社会和谐,该村已连续10年没有出现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623/2252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