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区上蔡县 上蔡县4年建成19万亩高标准农田

上蔡县4年建成19万亩高标准农田

 

本报讯 (记者   通讯员 刘高付)2009年,上蔡县争取到1153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用于朱里镇7个村的2.3万亩低产田改造。20099月,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建国一行莅临上蔡县朱里镇项目区,看到数千人在田间道路、沟渠、桥涵上忙活,发出了由衷之言:“像上蔡这样的施工场面,土方工程量如此之大,是其他市、县难以见到的。”

近日,笔者在朱里镇项目区转了一圈,所到之处,一眼望去,总是这样的景象:小麦嫩绿如茵,沟、渠、路、树、井、桥,条理清晰,网格分明,形成了六位一体的配套格局,在阳光普照下好像一幅色彩明朗的板画。一位姓梁的老汉向笔者打开了话匣子:“人养田,田也养人。政府投入资金,改造俺村的低洼地,是‘占一亩,保百亩,惠千人,保几辈’的积德积福工程。”柏庄村年过七旬的柏老太太说:“前年眼馋东岸乡人修整农田,种上了高产粮,今年俺也把地整好了,遇见旱涝都保收,将来俺村的群众也端上‘铁饭碗’了。”

2006年,在东岸乡施工时,白堂村群众认为治理农田要损失耕地,少数群众还产生了抵触情绪。2007年秋,遭遇50年一遇的涝灾后,竣工后的项目区秋作物变减产为增产了。2008年,白堂村小麦亩产平均在606公斤,玉米亩产平均为713公斤,可谓历史上空前的农业大丰收。原来有抵触情绪的群众竟建议村里请了几班腰鼓队以示庆贺。据朱里镇梁庄村村民说:“白堂村人唱的歌真甜,俺听了馋半夜。”

上蔡县农开办的同志与当地乡村干部一起开好“三道会”,即施工动员会、岗前培训会、工程建设促进会,让群众、施工单位、监管人员明白相互之间的责任和关系,形成了上下响应、部门联动、群众互动、全体监督的良性透明体系。群众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充满激情地说:“现在的政府,现在的党,真心实意为民想。”

2008年,上蔡县在强力推进新项目的实施中,对前几期的项目进行了拾遗补缺,完善配套,不仅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而且在生态林网建设上全面进行了治理,其中植树就达80万株。2009年,上蔡县获得了“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的奖匾。

上蔡县农开办主任张国毛说,农业综合开发属于一次改造、福及长远的工程。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增产,也让广大群众树立了科学种田的观念。毋庸置疑,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投进了长线潜力股。4年来,上蔡县塔桥、朱里、东岸、韩寨、崇礼等乡镇的57个村,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先后把19.16万亩低洼地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年增产在10.9%以上,项目区农民年收入总额增加1500万元以上。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623/2254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