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区西平县 西平农村公路的变迁

西平农村公路的变迁

通讯员  陈 仝  付 川 

昔日泥巴路,今日通坦途。西平的农村公路变了,变得让长期在外的西平老乡回家“找不到”家门了。 

上世纪70年代的西平县通车公路总里程只有60公里,而能称得上乡村公路的不足9公里,294个行政村通油路的不足10%

2005年以来,国家实施村村通惠民政策,该县抓住村村通水泥(柏油)路的历史性机遇,掀起了西平历史上规模最广、投资最大、周期最集中的农村公路建设热潮。至2007年底,该县累计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419.71公里,完成投资8394.2万元;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359.704公里,是1978年通车总里程的15倍;县域路网密度达136.14/万平方公里,达到了全县行政村全部通水泥(油)路的要求。

住在西平西部山区的张国庆老汉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到县城办事得两天,客车一天就一趟,晚上得住旅社。过去到县城,我是步行、坐马车、骑自行车、坐机动三轮车,现在乘公交车,两个小时跑来回。

该县盆尧乡位于县城东部,与上蔡县接壤,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原来唯一通往县城的油路坑多路窄,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乡村经济发展。20023月,县政府筹资1700万元,进行了加宽改造并向南直接与S331省道衔接,现在不仅进出县城方便,而且西上高速公路、东去上蔡等县也变得十分便捷。由于交通便利,2003年洛阳客商在该乡投资400万元,建起了纺织厂、火机厂等,安置农民工160多名,月均收入近千元,年利税上千万元。盆尧乡于营村是该县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村。村党支部书记张爱琳说:“我们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以前路不通,运输车辆进不来,大量蔬菜运不出去,很多都烂在了地里。自从修了村村通,外地来拉蔬菜的汽车能开到地头,真方便,价格也上去了。所产的延秋辣椒、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该县人和乡农村公路是一条“黄金大通道”,宽敞的水泥路面两侧绿树成荫。从县城开车30分钟即可到漯河,比走107国道还快。上百家养殖、种植业场棚整齐地分布在道路两侧,各种运输车辆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人和乡是养殖业最发达的乡镇之一,该路开通之前,畜禽产品农户只能用脚蹬三轮,大部分都销往漯河,量非常小。现在路通了,南去县城、北进漯河显得特别灵便,销售量由原来的年出栏畜禽几千头(只)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万头(只)。

2004年,西平县城至棠溪源景区的公路全线贯通后,景区每天游客不断,让这块镶嵌在县城西南山区的宝石变得更加璀璨夺目。公交车直达各乡镇,现在坐车出行已成为城乡群众的首选。

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连接农村千家万户的金色农村公路网络逐步形成。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食品加工、塑料塑胶、化工建材等产业正依托农村公路蓬勃发展,一幅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正在西平这块沃土上舒展开来。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623/2264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