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民俗成语典故 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

杜 平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

成语“讳疾忌医”出自宋朝文人周敦颐的《周子通书·过》,意思是指人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后多指犯了错误的人怕受批评而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不过,周敦颐所讲的这则成语出处是在战国西平人韩非子《喻老》中的一则典故《扁鹊见蔡桓公》。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蔡国第十二任国王)。他在旁边站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旁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桓公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桓公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下,用药热敷治疗就可以医治好;病在肌肤之间,用针刺就可以医治好;病在肠胃中,用清火汤剂就可以医治好;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在骨髓,我因此不再过问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成语“讳疾忌医”由此而来。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707/2315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