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民俗成语典故 北郭先生

北郭先生

劳劳下马自披帷,北先生隐几时。

清·周工亮《重过前岳太守李灿辰思鹤亭》

先生,语出《后汉书·方术列传·廖扶传》。                  

在中国古代,城郭是一个特定的名词。城,一般指内城,也就是宫殿,郭,也就是外城。城内住王宫贵胄,郭内住平民百姓,郭外一般就指住在城市之外。历史当中我们熟悉的东郭先生、南先生,就是指住在外城以外的人,住东面的叫东郭先生,住南面的叫南先生。而北先生,当然是指在城市以外北面居住的人。

不过,历史上的东郭先生也好,南先生也好,都是一则典故,历史上是否有其人,则不好说。但北先生却真有其人,那就是东汉平舆人廖扶。

廖扶,字文起。《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载,廖扶幼学明经,后专攻《诗》、《欧阳尚书》等,在家乡平舆设席讲学,门下弟子有数百人。廖扶的父亲曾在北方的一个地方做太守。永初年间,羌人袭扰边境,攻下了廖扶父亲任职的城市,因而以失职罪下狱,最终在监狱中忧愤而死。廖扶深感仕途险恶,遂告诫自己:“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吾岂为名呼!”从此绝志世外,斩断了为官念头,在家乡专攻百家经典,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占卜、推步之术,列传上说他能预知饥荒瘟疫。在丰年时聚谷数千斗,在饥年来到之时,全部用来赈济亲友乡邻,还带着弟子在瘟疫之时对那些无法安葬之人亲自收殓,让死者入土为安。州郡公府屡次招他为官,他每次都坚辞不就,向他询问灾异之事,他也不轻易回答。为了明志,廖扶还从不到城里居住,而是在祖、父坟冢的旁边结庐而居,因坟冢所处地方在城市的北面,所以世人敬仰他的才学和行为,都尊称他“北先生”。

先生活到83岁无疾寿终,并育有两个儿子,廖孟举、廖伟举,也都一心向学,不入仕,皆清名于世。

就像周工亮诗中说的那样,“北先生隐几时”,北先生后来的释意是指那些隐居不仕的人,他的反义词是“南先生”。

这便是成语“北先生”的由来。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707/2315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