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 >民俗 >成语典故 > 人杰地灵

人杰地灵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唐·王勃《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初唐三杰之一的王勃在公元663年重阳节那天回家探父的路上,偶然应洪州都督之邀,在新落成的滕王阁赴宴时为滕王阁写的一篇赋。年仅14岁的他在高手如云的宴会上,即席起笔,一挥而就,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篇震古烁今的美文。

而在这篇文章首节当中,为了表现洪都这个地方的与众不同。王勃还一连用了两个典故加深人们的印象。物华天宝,意思是说,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上的宝物。而“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引用了《晋书·张华传》中的传说: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果然在豫章的丰城地下掘出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入水化为双龙。王勃是用这个故事夸赞这个地方真正是个有灵性的地方。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是引用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东汉名士南昌人徐稚徐孺子。当时任豫章太守的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却专门为徐孺子设置一榻,平时徐来访时便放下让徐使用,徐稚走后就又悬置起来,足见陈蕃对他的另眼看待,“下榻”之词就由此而来。不过这个徐稚也真值得陈太守青睐,徐一生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称为“南州高士”、布衣学者,成为后人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传徐稚曾拜师著名学者黄琼,后黄当了大官,徐就与之断交,并多次拒绝黄邀请他去做官。但黄死后,徐稚却身背干粮从南昌徒步去江夏哭祭,所谓“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指的就是这件事。

说过徐稚,就得说说陈太守。成语人杰地灵与天中有关,就是因为东汉平舆人陈蕃。陈蕃,字仲举,东汉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陈蕃为官耿直,因犯言直谏多次遭贬,后因与汉大将军窦武一起谋划剪除阉宦,事败被杀。

成语人杰地灵的意思是指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的地方,其地就成了名胜之地,陈蕃当然能配得上这种荣誉。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707/2315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