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民俗成语典故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 杜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

成语“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后用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这个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它都能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出身于韩国的贵族世家,战国后期,为躲避战乱,全家迁至今驻马店市西平县出山镇的韩棠村。然而,身为贵族的韩非子却并不是纨绔子弟,而是从小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于是,他在弱冠之年便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游历天下,最终投师于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荀子。后被他的同窗好友李斯(秦国宰相,上蔡人)所害。

成语“自相矛盾”,由韩非子而出。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707/2316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