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民俗成语典故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 杜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出身于韩国的贵族世家,战国后期,为躲避战乱,全家迁至今驻马店市西平县酒店镇的韩棠村。于是韩非成为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

守株待兔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然而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故事和一个驻马店人有关,那就是战国时期的韩非。这个故事讲的是: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捡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捡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韩非是中国历史上的寓言大师,他的众多的寓言几千年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韩非寓言的文化价值无可替代。如果说像“守株待兔”这样的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那么韩非就是中国古代的寓言大师。

成语“守株待兔”由此而出。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707/2316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