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民俗成语典故 不敢问津

不敢问津

□ 杜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论语·微子》

成语“不敢问津”语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它的释义为: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从叶国到陈国和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的路上,因为找不到渡口而遣子路去问渡口所在地,遇上两个隐士长沮、桀溺的故事。当时两个隐居山野的高人正在地里耕作,孔子师徒一行路过此地,孔子让子路前去问路。

长沮问子路:“车里的那个人是谁呀?”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应该知道路在哪里了。”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呀?”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的那个仲由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经乱得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了,谁又能改变得了?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的人东躲西藏,还不如像我们这样避世隐居呢!”说完就继续耕作。

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孔子伤心地说:“我们不是鸟兽,不和天下人在一起又和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有道,我也就用不着来改变它了。”

“不敢问津”即是“子路问津”,但是千百年来子路问津处却有好多争议。然而,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民间传说,子路问津处最信服的说法还是在我们驻马店境内,也就是新蔡的关津。       

据史料记载,问津处原建有问津台,立有子路问津碑。子路问津碑为青石,碑宽50公分,高2米余,刻有“子路问津处”五个楷字。系楚昭王始以纪念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应楚聘由叶至楚,楚昭王不用,孔子由楚返蔡,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打听渡口焉而筑。明万历四十四年,知县王廷俊重筑台址,复建祠庙。由于明末兵焚,问津台备受其害,至清乾隆五年知县王大吕到新蔡就任时已经是旷野萧条,“问津之碑犹在,问津之台尚存,而片瓦无存”了。于是,王公望古情深,闻风追忆,决意沿前代旧制,重修新台,遂议立问津台制:“台高数丈,周围砌以砖石,四面而方三丈”,台上修殿坊亭阁,拱桥幽雅,金鱼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707/2316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