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民俗成语典故 毕卓瓮下

毕卓瓮下

 

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醉而去。

——《晋书·毕卓传》

成语“毕卓瓮下”出自《晋书·毕卓传》。毕卓字茂世,河南新蔡人。父谌,官至中书郎。毕卓从小就比较聪明阔达,深受当朝名臣胡毋辅之所欣赏。晋元帝太兴末年,毕卓任吏部郎。毕卓特别爱好饮酒,常因饮酒误事而耽误公事,几次被免职。有一次,毕卓在家里饮酒已经有了几分醉意,走出门,忽然发现邻居郎官家的酒已经酿好了,摆在院落里香味扑鼻,垂涎不止,趁着夜色溜到邻舍酒瓮旁大口大口地饮起来。不料,他被管酒的人抓住,捆绑了起来。第二天早晨管酒的人才发现昨晚偷酒的贼是吏部郎毕卓,赶紧为他松绑。此刻的毕卓不仅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反而又拉着酒的主人一起在酒瓮旁继续喝酒,直到酩酊大醉,方才离去。

毕卓到邻居家偷酒喝的事传开后,当时人们便把毕卓谑称为“瓮间吏部”。毕卓曾经对人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可见其对酒的钟爱堪称世间少有。

后来,人们用“毕卓瓮下”这一典故形容嗜酒成癖、醉酒如泥的人及其醉态,或借指嗜酒成性,不拘礼俗。

成语“毕卓瓮下”由此而来。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707/2316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