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娲文化 女娲在遂平的传说

女娲在遂平的传说

□臧放

秋意浓浓的周末,我骑车来到遂平县城西部丹霞地貌的红石崖景区。爬山途中,飞瀑流峡,红石峭壁,蝶飞燕舞。令我震撼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曾经在这里炼石补天,繁衍生息。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天柱折,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决心炼石以补苍天,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汝水之阳”的房地西部山区。女娲把风姓部落安排在千风躲,带领子民在红石崖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借太阳神火,历99夜,炼五色巨石3万多块,后又历时99夜,用这些五彩石补天。天补好后,缺少支撑四极的柱子。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神鳌的四足砍下来,支撑四极。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

千风躲的东面有两座小山,老百姓说那是娘娘山,而遂平县志则称之为风山,又叫姨娘娘山。山上原有石寨,与千风躲遥遥相望。这里有女娲居住过的娘娘洞、女娲墓、千风寺以及前阳风寺和后阳风寺等遗迹。

千风寺后面的山坡上,有大风井和小风井。风井与地面落差大约10米,长年奔涌不息,飞瀑溅玉,合流于千风寺前,被称为娘娘河。大风井和小风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女娲在此洗衣,用棒槌捶衣服,一不小心捣出一大一小两条清流,就是大风井和小风井。

在遂平民间,一些习俗与女娲有关,其中扎“扫天娘娘”较为独特。每逢阴雨连绵,庄稼被淹,无放晴迹象时,很多人会扎“扫天娘娘”祈晴。人们把“扫天娘娘”挂在门上,口中念念有词:“一扫风住,二扫雨停,三扫日出,四扫太平。”

有人说,遂平的小孩子戴风帽穿披风的习俗也与女娲有关。风帽要虎头的,披风要红色的。民谣曰“不刮风,戴风帽”,其目的是为了辟邪保平安。可能这种愿望是天下民众共有的,遂平周边县市也有这种戴风帽穿披风的习俗。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鏊子烙馍的民间习俗。鏊子,近似现在的平底锅,但没有锅沿,不能盛水。遂平人认为用鏊子烙馍和女娲“炼石补天”有关。女娲补天时,斩鳌的四足支撑四极,完工后,女娲感念神鳌的无私奉献,就照鳌壳的样子做成了炊具鏊子。从此,鏊子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炊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原始部落生活的遗址前,我仿佛看到女娲带领先民在这里渔猎农耕的场景。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1104/2323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