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人到情多情转薄——读《纳兰词典评》
人到情多情转薄——读《纳兰词典评》
□李勤玲
一个春雨绵绵的夜,独坐灯下,打开苏缨著的《纳兰词典评》,就被扉页上的一段话深深打动。是的,我们之所以会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说出了我们心中的私语,契合了我们的心境,引起了共鸣。
“人生若是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初识纳兰词就是这两句,以前总以为这是一首情诗。读了《纳兰词典评》,才知这是他给一位故友的绝交词。正如作者所说,这句词的魅力在于:他直指人心地写出了爱情世界里的普世情怀,尽管他的本意未必如此。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来为避东宫太子之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纳兰天资颖慧,文武双全。他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22岁殿试被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
纳兰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集》和《饮水集》两册。他的词清新婉丽,直抒胸臆,独发性灵,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一首《减字木兰花》轻柔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仕女图,娇羞宛然,冰雪轻盈。这不是纳兰凭空的臆想,而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混入皇宫,偷见表妹的情景再现。表妹是他的初恋,是他童年的玩伴、少年的诗友、毕生的爱侣。他们曾快乐地在一起,憧憬着未来。当纳兰深深陷入这种幸福而无法自拔时,他表妹却被选为了秀女。纳兰无法抑制内心的渴望,经过周密安排,他躲在袈裟大袖的僧人行列偷偷混进皇宫,见到了表妹,而表妹也在人群中发现了容若,但二人只能相逢无语。这便是他们最后的相见,最后的别离。
20岁那年,纳兰孤寂伤感的心房里,终于住进了一位懂诗词、懂他内心的绝代佳人——卢氏。可薄命的她,在3年后因难产逝去。3年的知心,3年的快乐换来了一生的悼亡与思念:“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秋去冬来,夕阳西下,寒鸦空掠。纳兰呆呆地立在京城一处空空的小院里,形销骨立,想起了远在江南的爱人沈宛。
那一年,当无数的伤心往事似乎渐渐消褪了色彩,被封锁在记忆的最深处时,纳兰的莫逆之交顾贞观从江南归来,给他带回了相知3年的江南才女沈宛。当沈宛从江南寻到京城,纳兰却不得护驾巡视江南。
在江南,纳兰决定回京城后,退出官场,好好在林泉之下读书填词,好好地享受和沈宛在一起的生活。当他终于从江南返回京城,提出迎娶沈宛时,却遭到巨大的阻力。沈宛,就算貌美、人淑、才高,也只不过是一个汉人民间女。但纳兰铁心已定,经过无数的抗争、也作出许多让步,纳兰终于娶了沈宛,但两人的爱情已遍体鳞伤。
纳兰有了一个续弦的妻子官氏,所以沈宛的身份只能是妾,而且不能住在相府。看着日渐憔悴的丈夫,每天奔波在相府、朝廷与自己之间,沈宛的心痛了,虽然她渴望在纳兰的身边,但她更渴望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容若。她不想因自己而加剧丈夫和他父母之间的裂痕,因为爱他,才决意离开。
容若又何尝想让沈宛离开,但看到她形容渐瘦、笑颜渐少、心锁难开,不忍心拒绝她的要求。因为爱她,容若决定放手。就这样,沈宛离开了京城,返回了江南。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是说雪花,也是纳兰的自喻。一个本属于山水林泉的词客,却生长在富贵之家、奔波于仪銮之侧,这种生活对他而言不是幸福,而是一种凄凉到骨的无奈。
“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1685年7月1日,31岁的容若带着满腹的惆怅和对沈宛的思念,在京城明珠府走了,这对用情太苦的他,也许是一种解脱。他一生渴望做回自己,终没有做回自己。他走了,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绝美的背影,还有那一首首绝美的诗词。
责任编辑:fl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1106/2329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