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文化 重阳节源于上蔡
重阳节源于上蔡
重阳一词源于楚地,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古时候人们视奇数为阳,九九相重,谓之重阳,其意为天。
重阳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源于东汉桓景在
重阳节的演变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两晋时称重阳日为“素节”。晋人张景阳的“金凤扇素节,丹韦启阴期。”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诗句应是素节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唐高宗年间,重阳一词才出现在王勃《九日》的诗句里。随着文化传播,这一避邪祈福的重九之日,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民俗佳节。
桓景举家登高之处在芦冈之巅的蔡侯望河楼。古时候,蔡侯望河楼飞檐翘角,碧瓦红墙,登之可望汝水帆影,嵖岈诸峰。楼西侧有啸吟轩与赏菊亭。重九之期,台上松苍柏翠,萸紫菊黄。宋明时期被誉为“芦冈雅地”,天中名楼。据史书记载唐朝大诗人杜甫、孟浩然、祖咏等都曾幸游冈山,并写下咏菊诗,可惜其刻石在明末战乱中毁殁。现今,其地尚存宋“桓景登高处”残石与欧阳修在知蔡州时写的“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见花。”作为重阳节登高处的蔡侯望河楼当年雄伟壮观的楼台亭阁,已于明末清初之时毁于战火,眼下的玉皇阁为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
重阳节在两晋和南北朝时称为“素节”,即在
重阳节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呈现四大特点:即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枝佩茱萸囊和尊老敬老,而登高是重阳节的中心主题。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的桓景登高,虽然伴有浓重的谶语色彩,但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记录重阳节起源于桓景登高避灾祈福的历史依据。晋代周处的《风土记》称重阳节为“登高节”。
菊是应时花草,霜降之时,唯菊盛开,香味浓重,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祛火之功能。菊花酒曾被仙道术士誉为“延寿客”,上蔡四十五里冈山,沟涧纵横,盛长野菊,从古至今上蔡百姓就有自采菊花酿酒的习俗,
茱萸为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时值九月九而“气烈成熟”,可避恶瘴之气而抵初秋之寒,被人们称为“避邪翁”。
责任编辑:xmx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1107/2342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