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历史人物 抓机遇投身革命 被捕后宁死不屈

抓机遇投身革命 被捕后宁死不屈

□晚报记者     /    

 

王宪东是遂平县嵖岈山镇常韩村人,他1913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23岁的他参加了共产党的队伍,从此跟着李先念的部队南征北战。参加革命10年,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工作者。在党的委派下,他回家乡参加革命运动。回乡2年,他成了当地穷苦百姓的精神支柱。看着王宪东威信越来越高,当地一名叫王德的地主出卖了王宪东。1948年王宪东被国民党抓走。入狱后,王宪东宁死不屈,不肯供出地下党的名单,被敌人残忍地活埋了。王宪东牺牲时只有35岁。

920,记者来到烈士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采访了烈士的后人。“我父亲被活埋的时候我不到两岁,我对父亲的所有记忆都是母亲和哥哥讲的。”王宪东的二儿子王清顺告诉记者,尽管父亲被杀害时他还小,但是父亲的精神却影响了他和哥哥的一生。王宪东的长孙王留全对爷爷的故事耳熟能详。他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听着父亲讲的爷爷的故事长大的。说起爷爷,王留全流下了眼泪:“想起父亲说的爷爷被活埋,家人连尸首都没有见到,我就很难过。”听着王留全的讲述,记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次偶然   他投身革命

王宪东1913年出生在遂平县嵖岈山镇常韩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消息闭塞,王宪东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为了能参加革命,王宪东偷偷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和一些进步人士交往,借此提升自己。这些经历为他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没有参加革命之前,他和同乡的王宽、王景宇等人一起组成了爱国小组,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机会加入共产党。

爱国小组的几个人经常向当地老百姓宣传革命道理。这个没有名称的爱国小组,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百姓的爱国热情,尤其是不少年轻人的爱国热情。王宪东经常向当地百姓讲一些爱国人士的故事,很多青年在这个爱国小组的感染下,后来都和他们一起走上战场。

尽管成立了爱国小组,但是王宪东等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投身革命。几个人曾经商量一起到红色根据地去找党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离开家乡。

直到1936年,李先念的部队经过常韩村,部队在常韩村作短暂休整,停留了一段时间。看到这支队伍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几个人心动了。

当时王宪东已经成家,大儿子王铁栓才1岁。经过一番考虑和痛苦的抉择之后,王宪东还是离开了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投身革命。他告诉妻子,有国才有家。妻子王辛氏也含泪表示支持他参加革命。部队离开的时候,王宪东、王宽等人一起加入了这支部队,他们跟着部队南征北战,打过不少胜仗,也吃过败仗。让他和家人想不到的是,这一走就是10年。

 

为了革命   10年未归

 

1936年投身革命,到1946年回家,王宪东跟着部队南征北战10年,他从一名青涩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儿子王铁栓也长成了10多岁的孩子。

10年杳无音信,家人都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活在人世。”王留全告诉记者,父亲王铁栓每次讲起爷爷10年不回家的事时都一脸骄傲。王留全告诉记者,当时全村人都以为王宪东在战争中牺牲了,如果还活着,不可能10年都不回家。

然而1946年,王宪东突然回到了家乡,给家人和乡亲们一个大大的惊喜。王宪东是带着任务回乡的——发动群众,参加革命,为解放全中国作贡献。回乡的王宪东很快当上了常韩村的村长,他带领村民打土豪,向村民们宣传共产党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他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的百姓,很多老百姓在他的感染下,自发抵抗国民党的统治。王宪东在当地百姓心目中越来越有威信。他成了大家的精神支柱,也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穷人头儿”。

1946年到1948年,王宪东一直生活在常韩村,为了圆满完成党交给的发动当地群众的任务,他白天干活,维持生计,养活家人。当时王宪东的大儿子11岁,几张嘴等着吃饭,王宪东每天辛苦劳作,但这些挡不住他干革命的热情。白天干活,晚上他就深入群众家中,向大家宣传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王宪东的宣传下,当地有志青年都成了王宪东的革命战友。

 

地主告密    他突然被捕

 

回乡之后,凭着对群众的一片爱心,王宪东很快当上了村长,他带领穷苦人民闹革命,取得了不少成绩。当时,党的形势一片大好,解放军在全国各地连战连捷,也建立了不少红色革命根据地,王宪东在当地受到群众的好评。

王宪东所在的常韩村当时属于玉山镇,玉山镇还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当时国民党正在实施白色恐怖统治,不少热血青年和共产党人被残忍杀害,王宪东就是在这个时期被捕的。

当地有些地主和土豪对国民党的统治还抱有希望,认为共产党侵害了自己的权利,他们痛恨共产党。常韩村的地主王德就是这样一个人。王德有一个侄子。王德和侄子帮助国民党士兵逮捕了王宪东。

1948年的一天,王德突然将王宪东叫到自己家中,他一边让王宪东帮自己修房子,一边让自己的侄子到玉山镇向国民党统治者通风报信,称王宪东是地下党。王德的侄子带领一队国民党士兵赶回王德家中时,王宪东还正在帮助王德修房子。

赤手空拳的王宪东根本不是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士兵的对手,他寡不敌众,在王德家中被捕。

王宪东被捕的时候村民们都不知情,直到解放后,村民和王宪东的家人才知道王宪东被捕和被杀害的经过。

 

宁死不屈    他被残忍活埋

 

“他宁死不肯供出地下党的名单,最后被敌人残忍活埋。”王宪东的孙子王留全告诉记者,他听老辈儿人讲过爷爷被杀害的事儿。王宪东被捕之后,国民党知道他手中有一份地下党的名单,就对他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名单。但王宪东宁死不屈,国民党看到他这样,就将他和一起被捕的地下党活埋了。

王留全告诉记者,爷爷被活埋之后,家人并不知道具体情况,直到解放后才知道爷爷被埋在一个叫吏部张后河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在现在的遂平县阳丰镇索店村。家人得到消息时已经是爷爷被害几年之后的事了,所以直到现在老人的尸骨也没有找到。王宪东的儿子王铁栓在常韩村给父亲堆了一个空坟,用来祭奠父亲。

 

子承父业    服务人民

 

王宪东被杀害之后,家人没有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到底是生是死。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母亲王辛氏和王铁栓的身上。王宪东被杀害的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王辛氏只好到别人家里做长工,日子过得极其艰难。母子三人到驻马店讨饭过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家人才知道王宪东已经被活埋了。之后王宪东被追认为烈士,母子三人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作为烈士的后代,王宪东的两个儿子没有辜负烈士的期望。大儿子王铁栓当过民兵排长、大队团支书,直到大队长,并且一干就是30年。他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做过乡里的通讯员,参加过河南省第一届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还在大会上发言。

二儿子王清顺和父亲相处的日子太少了,对父亲的印象不深。但是,在母亲特别是哥哥的影响下,他从来不忘烈士遗志,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采访中王清顺告诉记者,作为烈士的后代,他感到很骄傲,尽管自己对父亲的印象不深,但是依然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1110/2350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