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文化 回望梁祝镇
回望梁祝镇
□ 王新立
那是
回望历史上的梁祝镇,它的变迁充满了风雨。据史书记载,梁祝镇汉时曰平阳郡,北魏为马香城,清同治年间改长安寨,清末后又称马乡镇。说起长安寨,不能不提起诞生于此的历史名人——大清帝国的最后一名武状元赵云鹏,此人“身躯魁伟,承毓桂之家传,弓马娴熟,臂力过人,道光已亥中武举……廷试钦典状元及弟”,赵云鹏衣锦还乡后,大兴土木,修建状元府。当时的状元府,气势恢宏,府门坐东朝西,两侧各有五尺多高的石狮把门,府门正中及两侧悬挂三块大清皇帝亲笔题赐的金字巨匾,分别是军门帅府、状元及弟、探花及弟。赵云鹏的舅父安体道为保帅府安全,领头挖壕,并将马乡镇改名长安寨。
多少年来,一条古老的青石街,像一位龙钟的老人无言地见证着马乡镇的沧桑岁月。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月的双日子,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带着自家多余的或急待出售的农副产品,或车推,或肩扛,不约而同地会聚到这条青石街上进行交易。一时间,牛羊的哞哞咩咩声,鸡鸭的咕咕嘎嘎声,还有那高一声低一声富有浓厚中原风味的讨价还价声,霎时汇成一曲独具特色的乡间音乐,弥漫在整个小街,更有那衣着鲜艳而不失质朴的姑娘、媳妇们,或勾肩搭背,或推推搡搡,叽叽喳喳,像一群花喜鹊一样,轻盈地会聚到这条小街上。她们一会儿走进街右边的百货商品瞧一瞧,一会儿挤进街左边的布匹商店里看一看,由着自己的心意买上一盒香脂、两枚发卡,要么再扯上几尺花布……虽然花钱不多,但却寄予了心中的希望与憧憬。
白天的小街熙熙攘攘,到了夜晚更是无法寂寞,由于小街两侧分布着供销社、粮所、学校等国家或集体单位,流动人口较多。于是,那些握着祖传秘方的老马乡人便因时而动。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一手提着矿石灯或马灯,一手提着油腻的竹篮,沿街吆喝着:新出锅的狗肉、卤豆腐卤肉,快来尝哟……听见那悠长而熟悉的吆喝声,街道两侧的居民和单位的工作人员似乎闻到了狗肉的浓香,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围到卤肉摊前掏上三角或五角钱,便能美美地品尝一顿地道的马乡风味。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马乡的乡亲们和主政一方的决策者们,渐渐感觉到这条青石小街变窄了、变短了。于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场以填坑扩街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建设轰轰烈烈展开了。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全乡日出劳力万余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硬是把镇子西部一条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著名作家康健悄然来到了马乡,他提着一个帆布包、骑着一辆自行车,穿行在马乡镇的僻街背巷,热情地找当地的老翁老妪促膝攀谈。循着“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这句古老的歌谣,在穿行与攀谈中,一个被世人争论不休的千年谜底终于被康健解开了。于是,一篇数万字的《千古绝唱出中原》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马乡人,谁也不会想到,位于青石小街北端的那两座高大的坟墓,竟埋葬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时间,昔日梁山伯和祝英台足迹遍及的红罗山书院、曹桥、一步三孔桥……竞相成为国内游客心中向往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众多痴男怨女盟誓爱情的地方。
如今的梁祝镇,已随着悠扬的梁祝小提琴协调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梁祝文化之乡”。面对着这一切我感动、我期待、我相信,经过时光风雨的冲刷与洗礼,梁祝镇必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xmx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1112/2364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