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杨小秋

学习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始终。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开心,学习效果就会明显变好;而学习过程感到枯燥乏味,也就变得收效甚微。造成这一现象有很多原因,但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偏好所造成的。对于自己喜欢的知识内容就会认真细心地学习;反之则会学习效率低下,容易将刚掌握的微薄知识遗忘。

解放学生的思想,教师应从探讨性学习开始,让学生先以个体融入学习当中,谈论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探讨,得出一个学习集体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教师认识学生思维能力的判断,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习当中,让学生的思想有表达的机会。其次就是培养思想,从实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给学生一个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

只有通过愉快的教学,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三个解放”的方式:

1.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让学生边听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得新、想得奇,就是想错了也给予鼓励。

2.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要限制太多或进行死板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提问就可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小学的学生通常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新鲜事物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从而在动手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

1.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时,大脑就会大大地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2.在实验中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只动手、动脑少以及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在设计教学实验时应常常增补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3.让学生有参与设计实验和提出实验新方法的机会。为了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有施展的机会,在上数学实践课时,除了让学生做课本要求做的实践外,还应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思路和办法。有时学生提出的办法并不能说明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他们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创造性,应正确加以对待。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培养、锻炼、运用,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学习的快乐、求知的渴望、收获的喜悦。这样能使学生始终有着学习的主动性,不再对知识感到乏味、反感。有了这样的学习兴趣,必然使得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必然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作者单位:上蔡县第二小学)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1121/2400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