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研究 文化品牌铸就西平文化大产业
文化品牌铸就西平文化大产业
西平,古为西陵,春秋封柏子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西陵国的嫘祖就在这片土地上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织布技术。
进入封建社会后,西平成为中国最大的兵工重镇和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远有名人韩非、王诰、刘秀、狄青、刘洪……近有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黄霖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战斗的足迹……千百年来,西平名流云集、人文荟萃。
历史的脚步匆匆,人在变,时代在变。今天,在澎湃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浪潮中,坚守文化箱底、矢志文化传承的西平县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在苦苦追求“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县”的破茧嬗变。
按照“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县”这一目标,近年来,西平县紧锣密鼓地对文化资源进行了拉网普查、立册建档、划界树标、研究发掘并加强保护。
作为嫘祖故里,西平人从没停止过把嫘祖文化打造成西平“文化名片”、天中“文化名片”,乃至河南“文化名片”的前进脚步。
2008年至今,该县已连续6届举办嫘祖故里拜祖大典,与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相呼应。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设立“中华母亲节”,争取成为“中华母亲节”始源地。去年农历三月初六,首届“中华母亲节”研讨会在西平县召开。
西平冶铁铸剑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久负盛名。西平是《史记》记载的九大名剑出产地。同时,该县酒店战国冶铁遗址还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授予“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荣誉称号。今年8月,西平棠溪宝剑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平大铜器传承久远,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西平大铜器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3个乡被命名为省级大铜器艺术之乡,全县发展大铜器表演队200多支。目前,西平已拥有34项国家、省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要把西平的文化优势转换成生产力,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西平县委书记、县长聂晓光说。
目前,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线图”都已明晰——
依托“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原氧吧”——棠溪源风景区的优势,加大景区的开发力度,把景区开发与嫘祖文化和冶铁铸剑文化相结合,努力打造西部山水生态旅游区。
依托冶铁铸剑文化,筹建“中国冶铁铸剑文化苑”和“中国国际冶金博物馆”,举办“中国·西平古代冷兵器的故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申办“中国·西平国际冶铁文化艺术节”。
围绕书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申报中国书法之乡,争取将剪纸文化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书画、剪纸等文化行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
日前,西平县顺利通过了“河南书法之乡”的评审。
历史与未来同源,传统与新兴共融。西平正演绎着文化产业的千姿百态。
以文铸魂,西平的文化品牌逐渐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产业名片。
(王冬霞)
责任编辑:ldm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1127/2437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