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艺术鉴赏收藏 影刻本也有收藏价值

影刻本也有收藏价值

●萧蔷

 

最早的古籍出现在唐代,以“日历”的形式流传,到宋代开始成书。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古籍中的影刻本是明清时期对宋元版本的高仿赝品,最早脱胎于“影抄”工艺。明朝中后期,代表了雕版印刷技艺巅峰的宋元版本书籍已属珍稀,文人士大夫却又独爱宋元版本,影抄工艺应运而生。

影抄,就是用薄而透明的纸,逐页蒙在宋元刻本书页上,一丝不苟,描摹或双勾。这样的抄本几可乱真,但它仅以“录副”的孤本形式存在,不能满足文人需求。书商又将影抄描摹的书页上版镌雕,这样雕印出来的书,因为版样是影摹而来的,所以称影刻本。影抄、影刻之风于明清极盛,基本都是影宋、影元。

这些影抄、影刻的高仿宋元版本的版式、字体与原版很难区分,就连乾隆皇帝这样的大藏家有时也会看走眼。据载,“天禄琳琅”藏书中,经乾隆题为宋刻本的古籍,就有一些是明翻宋的影刻本。上世纪90年代拍卖场上出现的4册被乾隆题为宋刻的“天禄琳琅”藏《欧阳文忠公集》,其纸张被鉴定是明代的白棉纸。

业内人士认为,现今市面上的影刻本也有收藏价值,它本身就是古籍翻刻本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品类,原来的宋版本已经湮没不见,明影宋也就成了最久远的古本。特别是历史上著名毛晋的“汲古阁影宋本”,其价值与宋版书不相上下,但绝大多数影刻本毕竟只是对原宋版书形式上的复制品,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它的母版宋版书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古籍收藏不能只看年代,还要注意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原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沈津曾介绍,古籍的价值取决于是否具备文物性、艺术性和学术性。明代及明代以前出版的所有刻本、抄本;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在印刷上能反映中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等,都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

影响古籍价值有3个要素:

其一,古籍版本的确定,重点是书的年代,是原刻本还是翻刻本。宋元刻本的价值与明刻本的价值有云泥之分,后来的翻刻本与原刻本不能同日而语。

其二,装帧和品相。镌刻精美、用纸上乘、装帧华丽、品相完好,对古籍价值的影响很大。同一版刻的古籍的价值会由此相差数倍。

其三,初印和后印的区别。古籍善本初印本字迹清晰,有棱有角,观之赏心悦目。后印者字迹模糊,甚至令人不忍卒读。印刷年代越靠后,收藏价值越小。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1128/2448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