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专题 观感·构想——欣赏丝弦道《德孝情》一剧之后

观感·构想——欣赏丝弦道《德孝情》一剧之后

□刘绍云

丝弦道这一几乎失传的演出形式,经过平舆县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创演的《德孝情》,让它重见天日,并在驻马店市第五届戏剧大赛中一举夺得金奖第一名,可喜可贺。

《德孝情》编演的虽是古代的一个民间故事,但其劝善、劝赌、尽孝、大爱,歌颂真善美的主题有现实意义,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释放的是社会正能量。编剧陈岭对丝弦道的研究有一定造诣。他以丝弦道由初级的曲艺坐唱形式逐步向戏曲表演演进的流变历史为依据,采用“叙事体”与“代言体”互相融合的手法,在保留坐唱唱词、道白语汇写作的同时,注意故事情节营造及剧情发展的连贯性、流畅性,使脚本读起来更顺畅。

导演王小更,在脚本提供的丝弦道原有演出形式的框架下,从舞台美学的追求出发,天幕上洪汝河两岸开阔的田野,错落的村舍相间,小舞台两侧翠竹依依、红梅妁妁的对应,或站或坐、着装统一,手操各种乐器的伴奏员与表演区演员的前后互动,达到了画中有人、人在画中的视觉效果。尤其是积木式的道具变幻,既是井台、桌椅,又是院墙、山峦,为演员留足了表演空间。

《德孝情》的舞台处理简洁、明亮、唯美。陈岭设计的音乐唱腔,旋律流畅、雅致,塑造了人物性格,推进了剧情发展。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该剧演出成功的一大亮点。

在与主创人员交谈时得知,平舆县有“打造丝弦道剧目系列工程”的愿景。这一想法值得称道。愿景的提出,实际是对戏剧艺术连续性、持久性的概括与总结。笔者认为,丝弦道剧目系列工程的提出,是传承规划的应有之义。所谓规划,首先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笔者建议用1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践完成——在保留丝弦道坐唱形式的基础上,逐步由“叙事体”向“代言体”过渡,最终使其成为河南地方剧种大家族中的一名重要成员。

笔者认为,第一阶段应该挖掘、整理原有的曲目段子或选择适合丝弦道表现的故事进行再创作。在坚守丝弦道母体风格的前提下,充分顾及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形式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解决不懂“丝弦道”的困惑,从而使人们对丝弦道这一表现形式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并愿意接受它、喜爱它。《德孝情》演出成功,为盘活这一剧种打了一场前哨战。这一阶段的目标可定位三年两台戏。

第二阶段选择适合丝弦道排演的优秀剧目进行再创作(特别是音乐唱腔的创作),使丝弦道普及,成为天中观众认可、接受、喜欢的艺术表演形式。

第三阶段是经过34年的努力,再推出两台经典剧目(传统、现代兼顾)。通过6台不同风格、不同内容剧目的展演,包括积极参加各种赛事、晚会等,有计划地向豫南各市地、周边各省市推进、扩展,从而使它成为这一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剧种。

人才培养是丝弦道发展、繁荣的关键所在。丝弦道艺术的薪火相传,一定要把人才培养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510年的时间,要把丝弦道艺术的梯次型人才结构(包括表演、乐手、编剧、作曲、导演)建立起来。培养的措施可以以团代校,也可以举办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尤其要注意编剧、作曲、导演的培养。

总之,伴随丝弦道艺术项目的落实,不但要把它盘活、薪火相传,而且要做大做强。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1230/2518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