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民俗民间艺术 “泥人尼”的泥人世界
“泥人尼”的泥人世界
即将消失的记忆之——
“泥人尼”的泥人世界
□首席摄影记者 王建成/图 晚报记者 鲁 峰/文
家住上蔡县重阳街道玩河楼村的尼发营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在当地因捏泥人手艺超群而颇有名气。过去数十年中,尼发营以身边的生活为素材,捏出了200余件反映农耕作业的泥塑作品,深受群众喜爱,有不少媒体采访过他。
今年71岁的尼发营被当地人称为“泥人尼”。据尼发营介绍,他从5岁起就跟着爷爷学泥塑。他爷爷在世时,主要塑观音菩萨、送子娘娘等佛像和蜡烛台,晾干后用小土窑烧制,再涂上金粉,然后拿到集市上换钱,以贴补家用。
60多年来,尼发营捏泥人一直未停歇。“捏泥人就是自己有瘾,不是做买卖,就是个人喜好。每捏完一件作品自己都觉得很开心。我生活在农村,就根据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把农耕作业的情景捏出来。”他说。
记者看到,尼发营家中有一间专门放泥塑的屋子。屋子里放满了他这几十年来的泥塑作品。有农民坐在拖拉机上的、有赶驴车的、有放牛的……泥塑的高度在
尼发营的泥塑作品表现的是农民善良、乐观的生活态度。《人勤春来早》、《婆慈媳孝》、《老来福》、《生肖属相》等泥塑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创作的《蔡叔度》、《蔡仲》、《盛世大方鼎》塑像,成了抢手的收藏品。
尼发营告诉记者,泥塑用的黄黏土,都是他和老伴一起骑着三轮车到几公里外的地方精挑细选来的。
尼发营说,如今,泥塑面临失传的危机。
不过,令他欣喜的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重要泥塑产地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而且有了国家级传承人。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泥塑的制作群体趋于老龄化,其产地已出现濒危现象,个别已成为历史,对民间彩塑的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
尼发营希望更多年轻人认同和重视本民族的文化。这样,他的泥塑才能走得更远。
创作一件精品泥塑不是容易的事。
骑上用水泥制作的泥塑“小毛驴”。
尼发营创作泥塑有独特的眼光。
2014年中国农加工洽谈会期间,尼发营的泥塑吸引了众多的市民。
反映农耕作业的泥塑作品。
责任编辑:ldm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114/2554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