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文史研究 嵖岈山镇被称作大楼的缘由
嵖岈山镇被称作大楼的缘由
□臧放
少时,偶尔听父亲说,到15公里外的大楼去赶集。我很纳闷,怎么到大楼赶集呢?经过追问,才知道大楼就是嵖岈山镇。问起此镇为何称作大楼,父亲不知缘由。在我幼小的心里,它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最近,我参观了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纪念馆,才知道答案。
1957年冬和1958年春,遂平县掀起了农田水利和山区建设的高潮。嵖岈山区的一些高级农业合作社在劳动中出现了一些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他们采取了联合行动——小社并大社,效果显著。就在此时,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农业合作社适当合并为大社的意见》,这更掀起了遂平西部山区并大社的热潮。大社成立初期叫卫星集体农庄,几经反复,按照当时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指示,最终定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1958年4月20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正式成立。它是我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也是人民公社运动时期乡村政治的典范。这一年的11月13日,毛主席莅临遂平,在专列上接见了时任遂平县第一书记蔡中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书记陈丙寅等人,询问了公社办工业、幼儿园、敬老院等情况,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在纪念馆的中心位置,当看到一座青砖红瓦的二层楼房时,我终于找到了嵖岈山镇被称为大楼的缘由。
这座办公楼于1958年10月兴建,由当地的能工巧匠设计、施工,于1959年秋季竣工。这座办公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筒子楼,砖木结构,长43.1米、宽12.7米。今天看来,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楼,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楼是遂平西部唯一的楼房,被当地群众称为大楼。从那时起,大楼就成了嵖岈山镇的代名词。
岁月沧桑,物是人非,历经56年的风风雨雨,该楼仍然稳固大气,彰显着当年的辉煌与光荣。当年在门口栽种的雪松,如今已是粗壮挺拔,需两人合抱,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外墙上,毛主席的肖像、语录虽因风雨的侵蚀而模糊,但还能让人瞻仰、诵读。
站在远处,看这座人民公社办公楼的侧面,我对同行的朋友说,这座楼真了不起,它见证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兴起。
责任编辑:fl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120/2571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