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新农村 两个农民的新年故事

两个农民的新年故事

通讯员 张文泽

扩大种植面积,试验新品种,搭建新的温棚……羊年新春临近,别人都在“忙年”,而王全厂却在忙着自己的绿色事业。今年,王全厂准备把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亩,小规模试种樱桃、猕猴桃来丰富自己的产品,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双手满是老茧,鞋上布满尘土……熟悉王全厂的人很难将这个土得掉渣的农民形象与曾经那个做食品批发生意的王老板联系起来。现年41岁的王全厂是平舆县高杨店镇王阁村人。初中毕业后,王全厂离开家乡在外做食品批发生意。摸爬滚打20多年,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是小有身家。然而2013年,王全厂却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了经营20多年的生意,带着妻儿回到家乡办起农业合作社。

“承受的压力很大。”王全厂回忆道,“当时有朋友对我说,创业那是年轻人的事,再过几年你就能当爷爷了,还瞎折腾啥?”但经营20多年食品批发生意的王全厂深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回乡发展无公害果蔬种植必定大有可为。

要办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是摆在王全厂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尽管此前王全厂对流转土地的难度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但还是低估了乡亲们,尤其是老辈人对土地的依恋。所幸,这些年在外经商的王全厂一直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还曾被县里授予“热心公益先进个人”称号,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上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王全厂如愿以偿地流转到了200多亩土地。

王全厂将葡萄作为自己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拳头产品,搭建温棚、引进良种、聘请技术人员……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目前,王全厂已经投入200多万元资金,从一个小有身家的老板成为一名扎根黄土地的创业者。王全厂每天都起早贪黑,去年6月初,他在温棚中培育的“夏黑”成熟了,一串串似玛瑙、像珍珠的葡萄挂满枝头,紫的可爱,红的剔透,销路非常好。6月至10月期间,“维多利亚”、“金手指”、“皇家秋天”、“阳光玫瑰”等10多个试验的品种也相继成熟,在葡萄藤下套种的西瓜也喜获丰收。葡萄还没出果园就被抢购一空,让王全厂兴奋不已。这是他在土地上刨到的第一桶金。新年新计划,他憧憬着、策划者,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乡村集市上的年味越来越浓,很多农户开始买肉、买菜,备起了年货,但是平舆县杨埠镇张德福的草莓温棚内却一片恬淡的田园景象。嫩绿的“毯子”上密密麻麻地镶嵌着娇艳欲滴的“红宝石”,一个个鲜红透亮的草莓让人垂涎三尺。一只只金黄色的小蜜蜂忙着授粉和采集花蜜,嗡嗡声不绝于耳。老张种植的草莓个大、色泽亮、口感好,品尝起来酸甜可口,还有股浓浓的香气,深受市场青睐,刚上市就被驻马店、临泉等周边城市的商场、超市高价收购。除了选用“红艳”、“甜查理”等优良品质,使用农家生态肥外,老张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那些穿梭于花丛中的小蜜蜂。

“这些‘小家伙’工作能力强,又不偷懒,包揽了所有授粉的活儿,既省工省力又省钱。”老张告诉笔者,给草莓授粉是一项关键的技术,传统的授粉是靠人工一朵一朵花地“括”,费力又费时。而蜜蜂授粉这既简单又生态的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果子大而鲜亮,极少有畸形出现,不仅节省了资金,还提高了草莓的产量和质量。

老张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一座大棚产量在1250公斤至1500公斤左右,收益3万余元,等5月底草莓持续采摘结束后,就利用闲置的土地套种哈密瓜、香瓜等品种,小蜜蜂则转战到草莓种植园旁边的葡萄园内,让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甜蜜”的事业从年头一直甜到年尾。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216/2634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