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新农村 四月中下旬注意防治小麦“三病两虫”

四月中下旬注意防治小麦“三病两虫”

  刘沛义  郭先红

一、四月中下旬小麦“三病两虫”发生的条件

四月中下旬,小麦从开始抽穗、扬花,进而灌浆,是小麦生产过程中变化最大、最明显的时段。这一时期水分和温度的变化与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具有重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今年四月上旬,我市平均温度比常年偏高,降水比常年偏多,非常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但也极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最新的天气预报显示,417~19日我市阴天有小雨,下旬仍有降雨过程,温度适宜。充沛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利于小麦吸浆虫的出土羽化和侵入,利于小麦赤霉病菌的萌发侵染,利于小麦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蔓延危害。小麦抽穗扬花的时段与小麦吸浆虫羽化上穗产卵和小麦赤霉病菌的萌发时间几乎吻合,给小麦正常生长和灌浆造成巨大威胁。这一时段相对很短,防治的时间性很强,稍有不慎,就有失去防治时机的可能。小麦赤霉病、吸浆虫的危害,只有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才能有效控制,锈病、白粉病、蚜虫及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时机相对较长。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性流行病,近年来在我市都有发生,逐年加重。该病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籽粒腐败变质。该病病菌分泌的毒素还能使人畜中毒,一般年份可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甚至绝收。赤霉病发生发展的特点是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一般以扬花期一次性侵染为主,如果后期多雨高湿时,可能出现再侵染加重危害。小麦赤霉病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在田间小麦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翌年春季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小麦花药经花丝侵入小穗,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小麦在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阴雨或多露,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三、小麦吸浆虫危害的再认识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麦粒干瘪、空壳,影响产量,严重的在7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吸浆虫在我市1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结圆茧在土中越夏、越冬。但吸浆虫在土中存活可达几年,甚至经过几个冬季仍能化蛹、羽化为成虫。小麦吸浆虫具有隔年羽化或多年休眠的现象。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吸浆虫活化出土,而春季少雨、土壤含水量低、幼虫不能破茧上升或已上升活动时遇土壤干燥,又会退回土壤下层继续休眠。即使在最适宜的温度和含水量条件下,仍有一定数量的休眠体不活化、不化蛹和羽化。因此,小麦吸浆虫的防治需要长期不懈努力。

当土温在15℃以上,小麦露脸抽穗时,吸浆虫羽化;当土温到20℃时,小麦抽穗盛期,成虫盛发,开始上穗产卵,其产卵历时35天。这时上穗的虫卵是造成小麦受害减产的主要虫源,是防治的最佳时机,必须及时喷药防治。因为吸浆虫产卵的选择性很强,只选择未扬花的麦穗或小穗,小麦已经扬花一般不再产卵。

吸浆虫的入侵危害在小麦扬花盛期和灌浆初期,虫卵经3~7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即从小穗内外颖壳侵入,以口器刺破种皮,吸食还在灌浆的麦粒,造成瘪粒减产。幼虫在颖壳内生活约15~20天即老熟,遇下雨或露水时,爬出颖壳或麦芒上,借风力落入土表,通过土缝潜入土中,经2~3天即开始结圆茧休眠,在土中越夏、越冬,直至次年或若干年。

四、四月中下旬小麦的“三病两虫”防治与“一喷三防”

四月中下旬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同时发生的重大病虫害还有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并且还可能受到气候条件的骤变而造成早衰。因此,小麦的“一喷三防”不仅能防治小麦赤霉病、吸浆虫,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蚜虫以及其他病虫害,也是抵御干热风、防早衰、防倒伏、促灌浆的关键措施。可以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把握防治时机,科学选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同时加入叶面肥和磷酸二氢钾等,各计各量、现配现用、混合喷药进行综合防治,起到补肥、防干热风、防早衰、防倒伏、促进灌浆、增加粒重的作用,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

按照省农业厅发布的《河南省小麦“一喷三防”药肥使用建议》,符合国家规定登记用于小麦的农药很多。杀虫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氧乐果、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乐果等,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还有一些混配制剂。

叶面肥的选择主要是优先喷施或超常量喷施磷酸二氢钾,以增加粒重、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其他可有针对性地选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含氨基酸、含腐殖酸或有机水溶肥料,迅速补充营养,强化营养平衡,增强光合作用,防止早衰,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提高品质。微量元素类应以锌、锰、硼为主。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要注意肥料类型,氮含量不宜过高,尽量不要单用氮肥。微量元素欠缺地块应及时喷施相应的微量元素水溶肥料。

五、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

1.喷施时间要适宜。若晴天喷施应在上午9时前或16时后,尤以16时至17时效果最好,喷后4小时内遇雨要重喷。

2.喷施浓度要适当。肥液浓度过高,易造成肥害,一般气温较高时,在作物适宜的浓度范围内,应坚持就低原则。不同叶面肥的喷施浓度一般为:尿素0.5%~2.0%,磷酸二氢钾0.2%~0.5%,硼酸0.1%~0.5%,钼酸铵0.02%~0.05%,硫酸锌0.05%~0.2%,喷施浓度以在农业部肥料登记的使用说明为准。

3.喷施方法要科学。坚决杜绝一亩地一喷雾器(不足15公斤)的偷懒习惯,药液量绝对不能少,做到均匀喷施。喷施量以叶片不滴水为宜,尤其要注意喷洒叶片背面和生长旺盛的上部叶片,增加吸收能力与吸收速度。对有脱肥现象、墒情差的麦田,或有干热风发生时,要酌情增加喷肥次数。

4.单质肥料要加湿润剂。为增加肥液的附着性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可在肥溶液中加入适量增效剂或湿润剂(如中性皂片、质量较好的洗涤剂)等,提高叶面喷肥的效果。

5.结合苗情综合防治。根据小麦生长需求或病虫发生及预防情况,可综合选用叶面用肥品种与农药,混配原则以品种特性与使用说明中的注意事项为准,严禁将酸性与碱性药肥混用,严禁将混配后会减小或丧失药肥效果、产生毒害等的药肥混用。

(驻马店市植保站)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420/2761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