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教育培训认证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

我出生于教育世家,直系亲属中有十多人在教育系统中工作,耳濡目染,执教鞭、教学生是我童年时期最爱玩的“过家家”游戏,教师职业自然成为我从小到大的唯一理想。  

我班有个孩子叫孙力强,由于家庭原因,整天脏兮兮的,身上常常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下课后他也经常打人,孩子们都不爱和他在一起,作为他的语老师和班主任,我是了解这个孩子的,他爱激动,一激动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往往会有掐人或其他一些出格行为的出现。但我知道他不是有意的,每当冷静下来时,他会为自己的冲动而后悔。可同学的指责和嫌弃,使他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增多了他错误行为出现的次数。而同学对他的“群起而攻”也对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产生了阻碍。这就是心理学中所提到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的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的一次实验。在这项实验中:詹巴斗找来两量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把它们放置在中等阶级社区和杂乱街区,他把停在中等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了个洞。结果这量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摆了一星期却仍旧完好无损。而把这辆车也打一个洞,结果仅过几小时这辆车也被偷走了。以这个实验为基础得出“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一撞楼的窗玻璃,受这块玻璃的暗示,可能就有人打烂更多的玻璃。这表明:公众的麻木不仁,坏的行为就会滋生、繁衍。

孩子们的成长也是如此,那些经常被人指责的同学,就会如同那辆被敲了大洞的汽车,久而久之,他本人和同伴都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我(他)是不可救药的”,这样的暗示效应会使孙力强因此对自己采取一种“破罐破摔”的态度。而那些爱告状的孩子,又很可能会养成只会戴着有色眼睛去审视他人的坏习惯,这两种后果都是我们教育中的大忌。

想到这些,我就从孩子们这个年龄特点出发,用教师的信任,帮助小力强在同学中树立威信。我处处留心观察,努力发现他的每一个优点和每一点进步,不错过任何一个表扬的机会,我还有意识地让他担任一些班里的工作。譬如:他爱回答问题,我就请他担任学习小组长。他自觉性比较差,我就请他当值日班长,在管理别人的时候提高他的自我约束力。久而久之,同学们对他的态度也有了变化,渐渐地小力强的脸上也出现了笑容。他变得自信了、开朗了,开始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打架次数也少了。

现在的孙力强虽然称不上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但是看着他一天天在进步,我还是感到很欣慰的。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421/2764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