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区正阳县 雷大成 引领村民共创业

雷大成 引领村民共创业

通讯员    

“家养两头牛,穿衣花钱不用愁;家养五头羊,换来票子顺手流……”这是正阳县雷寨乡人大代表、万通秸秆养牛合作社理事长雷大成的“秸秆养牛致富经”。

笔者走进“牛倌”雷大成创建的万通肉牛养殖场,看到雷大成和员工们端着一盆盆透着醇香的青贮饲料,正在喂养圈里的300多头肉牛吃“正餐”。雷大成喜滋滋地告诉笔者:“秸秆养牛就是好,俺养300头牛,在目前市场价是300多万元,这可是点草成金的黄金产业啊!”

2010年秋,雷大成经过市场调查,结合当地资源,认为秸秆是一项致富创业的好门路,决定大力发展起来,成为全乡秸秆养牛经纪人和养肉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回村后,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又东拼西凑了一些,再加上从信用社的青年农民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中贷的款,共投资15万元,从南阳、沁阳等地引进西门塔尔牛、夏南牛优良品种牛10头,其中有5头架子牛。为了搞好示范带动,该乡政府和乡武装部帮助雷大成在甘楼村规划了一座肉牛养殖小区,并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秸秆养牛行列,带动农户自主创业。

从引进肉牛到育肥牛出售,雷大成共饲养8个月,于第二年春节期间,他就出栏10头肉牛,获利10万余元。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秸秆养牛致富的甜头。

为推广牛肉品种改良,雷大成从外地聘请一名肉牛养殖专家为技术顾问,聘用6名技术人员为饲养员,引进西门塔尔、夏南牛冻精与当地黄牛进行人工杂交,每年繁育肉牛180头。到2014年,他年存栏肉牛达到300多头,成为全乡闻名的“牛司令”。

为了掌握科学的秸秆养牛育肥方法,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养牛技术。实践中,他摸索出严格选购架子牛、科学配制口粮、制作青贮饲料喂牛、应用阿福丁新药驱除牛体内外寄生虫等一整套科学育肥方法。

好草养好牛,好牛产好肉。在秸秆利用上,雷大成利用小区3座氨化池,每年青贮秸秆20吨以上。同时,他突出“以青代干”和“以粗代精”,把秸秆加工成“压缩饼干”和“面包草料”,并添加一些维生素、蜂蜜、豆饼、矿物质和秸秆发酵剂等,不仅提高了营养价值,而且牛的体积小,规格统一,储运方便,保质期长,能有效解决饲养场季节性缺草和秸秆资源粗放利用的问题。

俗话说:“马无夜草难育肥,牛无夜草反刍来。”为什么晚上雷大成不给牛吃草料呢?对笔者这样一个“外行”的提问,雷大成笑着解释其中的奥妙,牛是反刍动物,有4个胃,分别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牛进食的时候食物并没有消化,而是暂时存在瘤胃里,到晚上的时候再吐出来慢慢咀嚼消化。

产业致富门路多,牵着肉牛奔小康。在扩大肉牛秸秆养殖的基础上,雷大成开始做起牛肉产业化经营的“创业梦”。雷大成决定采取“养殖小区+合作社+养殖场+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全乡40家养牛10头以上的民兵家庭养牛专业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万通养牛合作社。按照“自愿入社、合同固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给部分养殖户支付每头2000元的购牛垫底金,或先赊种牛后回收商品牛再扣除,扶持其发展,并以合同形式保证以高于市场价格10~15%进行保护价回收。他与当地300多户种粮大户签订“秸秆订单”,保证秸秆常年加工不断线。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确保“养好牛,售好牛”,从而牢牢抢占市场制高点,雷大成千方百计加大科学秸秆养牛推广力度,带领青年民兵抱团闯市场,不惜重金请来养牛专家为民兵社员举办秸秆氨化、青贮、秸秆粉碎加工饲料等培训班20期,培训养牛户600人次;还培养20名兽医防疫员,分布到各村民兵养殖户,搞配种防疫,以提高肉牛科技含量。他通过每年改良黄牛1500多头,带动全乡建成了该县最大的肉牛养殖小区2个,培养并带动全乡民兵成为养牛专业户60户。其中40家养牛专业户依靠秸秆养牛10头以上,户均收入在20万元以上,新盖了小洋楼,率先进入新村社区,步入小康生活。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522/2826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