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戏曲 平舆丝弦道(省级)

平舆丝弦道(省级)

□首席摄影记者   王建成

luf1505214.jpg 

丝弦道,学名清音,由清末民国时期平舆县万冢乡万寨人万道同创立,流传于汝南、新蔡、正阳、平舆等地。丝弦道音乐由唱腔、伴奏、击乐3部分组成,曲目、板式与平舆当地民歌、小调、方言俚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起来如拉家常,朗朗上口。

luf1505213.jpg 

文革时,丝弦道等许多优秀曲目被定为“四旧”,禁止演出,丝弦道班相继解散,直到1987年,在全国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它才重新焕发出艺术活力。

luf1505209.jpg 

近年来,平舆县加大对丝弦道的保护力度,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2009年,平舆丝弦道在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后,作为河南优秀民间文化的首批代表,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luf1505210.jpg 

丝弦道演出过程中连说带唱。演唱者各执乐器,并奏八角鼓、手板,有时单唱众和,有时众唱单接。

luf1505212.jpg 

丝弦道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曲种以丝弦伴奏,坐唱为主的曲种,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鼓子曲互有借鉴和渗透。

luf1505211.jpg 

丝弦道作为平舆独特的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间性,曾经辉煌过。但近年来无论剧本创作、表演人才、演出市场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522/2826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