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评论 > 培育自律自觉的法治文化
培育自律自觉的法治文化
□ 胡殿文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积聚,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大约在商周时期,定期公布刑书就已经形成定制。传统法治思想比较系统地形成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青铜文化代表的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春秋时曾铸刑于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非常强调法对于治国理政的意义。
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子认为,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法治思想体系,是中国优秀文化中传统法治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也将“出礼入刑”、“德主刑辅”、“先教后诛”作为竞相标榜的口号。自西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都以这种政治主张为基本的政治纲领与原则,以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长此以往,重礼轻法、重德轻刑就塑造了一种道德型人格,并积淀了一种顽强的心理意识。在今天,要实现法治,就必须理性分析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宗法思想、国家本位、礼治主义都是与现代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的,所以,要建设和实现法治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扬弃,用现代发展理念改造我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一段曲折时期。这些曲折,在很大程度上是法治建设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阵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一直在着力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提出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直至今天正在进行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新思路与新方案的规划,中国稳步进入法治时代。在这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底蕴的东方大国,从人权入宪到劳教制度的废止,每一步前进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法治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与努力。
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挣脱传统法律观念的精神束缚,获取新的法律价值观念既任重道远,又势在必行。全面法治必须是全民法治,每个公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行动必须要落在日常行为中。一个社会规则意识强,违法违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反之,违法违规现象就会增多。比如,“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人人护法律底线、事事防法律风险”、“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律工作创造价值”,这些思维方式和办事规则,需要长期不懈的培育和习惯的养成。当前,如何引导每一位公民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想一想有没有法律依据,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是普法、知法、尊法、守法的前提。
法治文化源于心、践于行。只有儒内法外、德法并治,才能形成知行合一、自律自觉的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之入脑入心,培养敬畏法律、崇尚法律的法治思想观念,培养接近法一尺、远离险一丈的法律风险意识,营造尊法为荣、违法为耻的法治道德氛围,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境界。
责任编辑:xmx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609/285964.shtml